你在興致勃勃地制定新一年計劃的時候,是不是也敢拿出去年的計劃本,看一看去年的宏偉計劃是不是都按期完成了?
除了我們直觀感覺到的“懶散”,不能按時完成任務,“拖拉”還有很多被忽視了的表現。我們有時懷疑自己的能力,有時對結果患得患失,有時則面對困難手足無措。每個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或多或少、自覺不自覺、程度不同、原因不一地犯著“拖拉”的毛病。
我一定要做到完美無缺。
思凝,編劇,30歲,“我一直以來不懈追求的,就是寫出天才的劇本。可是已經過去快一年的時間了,我每天還在重復寫作第一頁”。
分析:愛拖拉的人很多是完美主義者,每個細節、每個片斷都要求盡善盡美。這本是好事,可是萬事講究一個“度”,如果追求完美到了影響進程的地步,就應該考慮改變一下方式方法了。
我總把事情想得太過簡單。
維佳,律師,29歲。“每當面臨一個新的案件,我總以為有足夠的時間去了解案情,斟酌辯詞,可是到后來,臨開庭前3天,我才真正著手去做。臨時抱佛腳的結果就是每天工作到深夜,上庭的時候,常常頭昏腦漲。”
分析:輕視困難、異常自信是拖拉的動因之一。總以為問題很容易解決,于是時間充裕的時候不努力,奢望臨場能夠應付自如。別忘了“機會只降臨給有準備的頭腦。”
從安全的角度考慮,冒險失敗不如樂得清閑。
伊蘭,31歲,未來的餐廳老板。“我很想開一個小餐廳,風格獨特,品味超凡的那種,可是我害怕失敗,萬一賠本怎么辦?我心里矛盾極了,到底去不去冒險呢?
分析:人們永遠不會確信某件事情是自己完全勝任的。對失敗恐懼讓我們在等待中錯過一個個好時機。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對自己說:“我已經盡力了,我能做得更好。“這是最基本的。事到臨頭我才發現實現不了。
夏汐,25歲,研究生。“為了慶祝我25歲的生日,我決定無論如何要舉辦一個盛大的PARTY,邀請所有朋友來參加。可是真正操作的時候,卻發現連一個合適的地方都找不到,不花錢的沒有,花錢的又太貴。
分析:大膽的想象沒有錯,錯的是忘了區分設想和空想,在腦海中勾畫美麗藍圖的時候,首先想到的應該是將它變為現實的方式方法。
我有很強的叛逆心理,“拖拉”是我的反抗方式。
金悅,20歲,大學生。“我討厭命令。可是當我父親要求我做什么的時候,根本沒有商量的余地,只能按照他說的去做。我行動的惟一余地就是拖延時間。比如說,當他要求我收拾房間的時候,我會盡可能地放慢動作以發泄我的抵觸情緒。”
分析:“反抗精神”是拖拉者的又一個突出反應。在無法改變規則的情況下盡可能地耗費“敵人”的時間并保存自己的體力。這真是個好辦法嗎?恐怕前提還是得分清“敵人”是誰,有時候拖拉下去,最終受害的可能是你自己。
如果我成功了,就會給別人帶去傷害,甚至傷害我自己。
葉子,27歲,“在我們公司,有一個重要的崗位空余出來,有人推薦我去做,我卻一下子驚慌失措。因為考慮各種各樣可能產生的麻煩,我遲遲沒有做出回復。就在這段時間里,別人接受了它。”
分析:由于害怕傷害某個不如自己的親戚或者朋友而放棄自己的成功,在你眼里也許是個不錯的法子,甚至可以說是“英雄”的舉動。但是你的成功真的會傷害別人嗎?也許只是你的想象而已。而且你要知道,有時候機會一生只有一次。
如果說她們對自己的“拖拉”認識不足,還情有可原。有趣的是,Jane B, Burka 和Lenora M, Yuen是研究“防止人們拖拉習慣養成”方面的心理學專家,他們在實驗室里廢寢忘食地進行著相關的研究,并終年活躍在伯克利、斯坦福的講壇上,但是當他們的學術著作《怎樣不再拖拉?》要出版的時候,他們的交稿日期卻比編輯要求的時間晚了2年!
究其根源,“拖拉”無非是懶惰,意志薄弱,以自我為中心等等劣根性的表現。從心理學的角度講,它是一種病態的反應,是一種不健康的心態。根據一項在加拿大某大學進行的調查,20%的大學生患有嚴重的“拖拉”癥。而多數美國大學生已經明確地把《抗拖拉癥》作為一項教學課程。
“拖拉”是一種反復的、階段性的惡性循環,每當“拖拉”降臨的時候,我們的內心都要經受愈來愈“痛”的煎熬。
第1階段 開始時,我們總是說著豪言壯語:“這次,我一定要提前完成任務!”雖然還是不能馬上就行動起來,卻總相信奇跡真的會發生,而且,相信不需要費力制定計劃,就能有效地、愉快地完成任務。
第2階段 在沒有任何進展的情況下,時間飛逝而過,慢慢地,不安產生了。“我必須行動起來了。”隨著幻想開始消失,緊張和焦慮逐漸代替了不安。
第3階段 現在已經不是取得了個“良好開端”的問題了,甚至也不是怎樣去彌補拖欠的問題,因為我們正在考慮消極懈怠所能帶來的最惡劣的后果。犯罪感慢慢侵入我們的內心,我們后悔不迭,但是一切已經太晚了。
可見,即便我們常常在潛意識里提醒自己抓緊時間,但是“計劃趕不上變化”,誘惑多多,“該干的事”在“想干的事”面前總是顯得脆弱很多。當我們為自己的磨磨蹭蹭痛心疾首、捶胸頓足的時候,是否真的想過要摘掉“拖拉”的帽子,以新面貌示人呢?如果回答肯定的話,那么先為自己制定一個“抗拖拉周”計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