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望著照片上那張純真且是近乎透明的笑臉,我無法想象當他離開的時候,這個外表柔弱的小女孩心怡是用了多大的力量來承受的!(家長和老師們常常“談戀色變”,害怕“”會影響孩子的學習,但也許這種恐慌比早到的情感本身更有害,因為產生感情是正常的,但要讓正常的東西躲躲藏藏,問題可能就來了。心怡心里的負罪感和對于純摯情誼的追思一直在斗爭。而其實這種斗爭早就可以結束了,因為即使這份感情來得太早了點,它也是坦蕩得足以能夠為人稱頌。我決定把這一點放在每一次的治療之后與心怡一起體會、分析。而治療的著手點,就從她目前的恐怖癥狀開始。)
死亡是生命的另一部分
心怡第三次來到咨詢室。我和她一起建立了一個焦慮等級量表,把她對于死亡的恐怖分為10級,從弱到強依此是:植物死亡--昆蟲死亡--大型動物死亡--寫到死亡--讀到死亡--隨意聯想--看到--看到鏡頭--聽到過程--親臨現場。然后我教會了她漸進性肌肉放松訓練法,讓她從腳到頭全部放松。
心怡學得很快,第一遍做完,她的雙眼微閉,頭靠在沙發上,臉上浮出一種很祥和的微笑。“很舒服,林老師。”她輕聲說。
“好的,現在我們開始脫敏療法。林老師會根據你的等級量表,從最弱的那一項開始請你想象或接觸,你聽到或想到時,有不舒服的地方,就馬上告訴我,好嗎? ”
“好的。”心怡非常配合。
我拿出一朵事先準備好的已經枯萎的玫瑰花,輕輕放在心怡手上,然后讓她慢慢睜開眼睛,告訴我看到了什么。心怡好奇地說:“是花呀?”我說:“是呀,一朵已經凋謝的花。凋謝是植物的一種死亡,你怕嗎?”
心怡搖搖頭:“我覺得很放松,能夠面對這種凋謝。 ”
“好的,我們繼續往下。”我說著,又拿出了一枚瑚蝶標本,放到心怡眼前。心怡說:“以前看到的時候,會覺得有點頭暈,但今天沒有,好像還可以仔細看看。大概因為做了放松操,加上環境也很舒服的原因吧,我不緊張。 ”
“對,這就是生理作用于的表現。情緒的變化可以引起我們肌肉群的變化,反過來肌肉群的有意識變化對情緒也有很大的影響。所以這套放松操你回家后要每天做兩次,讓自己的肌體先學會放松。”我趁熱打鐵,給心怡增加常識,以爭取她更積極的配合。
接下來的放松進行得比較緩慢,每一個層次都有兩到3次的反復。我讓心怡把她所能想到的關于死亡的詞都寫下來,寫到哪里不舒服了,就停下來,對感到緊張的部位進行放松,然后再寫,直到她覺得已經“無所謂”為止。接著是朗讀羅賽寧的詩“當我死了……”;然后是看有關死亡的,看齊豫MTV《飛鳥和魚》里的死亡場景。我一邊幫她做脫敏,一邊跟她討論,為什么導演要用這些場景,表現的是什么;“死亡”這個主題又是如何在藝術作品中得到美的升華的。
3次的系統脫敏,加上心怡在家里的配合作業,最后,心怡開始愉快地跟我說起《阿甘正傳》中阿甘母親臨終時告訴阿甘的一句話來:“死亡本來就是生命的一部分。”我驚嘆于這個女孩子的領悟力,但同時也有些擔心,因為接下來的治療沒有這么多的表面現象作為對手,反而會更難于進行。心怡會不會在第二個治療階段里喪失信心,或是“謊報軍情”呢?
生活也是一門遺憾的藝術
心怡的焦慮屬于特質型的,也就是說她的性格本來就容易焦慮,對自我過于苛求、追求完美,都會造成她的過度緊張。這一點我已經跟心怡討論過很多次了,她接受,但對于治療似乎于事無補。“我還是對自己要求很多,因為我愛自己,害怕浪費生命。”心怡說,“但是我現在明白一點了,那就是真正的對世界寬容就是不能要求別人都像自己一樣活著,每個人有不同的生活目標。健君的父母也一樣。報社記者也有他們的種種用意。我開始對各種生活里會出現的千差萬別的情況有承受力了,我不再會像以前那么想不通了。”
這當然是她人格成熟的一個標志,也是認知療法的一點成功。可是對于她的始終無法寬容自己卻還得調整一下治療方法。
我安排心怡參加了“學生沙龍”,并讓她擔任理事。心怡很開心,也很投入,把每次的活動都策劃得有聲有色。生活充實起來,加上有同齡人的交流,她的強迫性窮艘磉慮開始好轉了,我又鼓勵她把自己思索的一些問題講出來與大家共同討論。慢慢地,她不再有很多無意義的思考了,但興奮點卻轉移到每次沙龍活動的好壞上來。“每次我都會在腦子里預演或回放一下活動的全過程,搞得頭脹脹的。“心怡說。這是我預料之中的,這個興奮點的轉移使我和心怡又回到了現實世界里來解決問題,而不再圍著那些因生活空白而產生的“哲學思考”兜圈子。我希望它們“自然”消失。(集體療法對于青少年強迫癥的治療有非常好的輔助作用,在團體活動中還可以運用對話、角色扮演等活潑的游戲方式,使來訪者的注意力從自己的癥狀轉移到日常生活中去。這比其他方式的干預都更為自然,也更適用于青少年,因為他們跟成年來訪者比。生活結構簡單,社會負擔輕,較容易重建自己的生活支點。)
我開始跟心怡講“森田療法”,講什么叫“順其自然”,但并不要求她照做,只是讓她參悟其中的道理。(在咨詢的時候,適當地向有一定知識層次的來訪者介紹,一些知識,往往能夠使他們發揮主觀能動性,從而更好地配合治療。)同時建議她多到大自然里走走,體會什么叫“自然”。心怡接受我的建議,爭得父母同意后,到鄉下親戚家住了一個星期,回來之后一臉喜悅地跟我說:“林老師,真的,大自然里的一切都是那么祥和,又都是生機勃勃的!它們似乎都很享受生命本來的樣子的! ”
我也為她的心得而喜悅,同時詢問了她最近的睡眠狀況。她說她最大的收獲就是現在可以“非常快樂地和自己呆在一起而不慌張了”,她開始明白“就像每一個正常人都有影子一樣,她也和別的人一樣有缺點,有脆弱的時候,也有活得像小草一樣平凡但自然的時候”。關于健君,她也逐漸能把他當作自己記憶里的一部分來容納,而不再是想藏沒處藏,想忘忘不掉了,因為就像我說的,“你的悲傷、紀念,都是正常的。生命就像足球,也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健君就是這門藝術中的一部分,也只能是一部分。抹殺掉,是不可能的;擴展成全部,則會遮蓋掉生命的其他精彩之處“。心怡說她現在覺得好像終于可以喘口氣,像以前一樣坦蕩地做人了。健君給了他最真摯的情誼,她完全可以坦坦蕩蕩地珍惜。至于那是不是,又有什么關系呢?
我最后給心怡安排了兩次催眠,希望借此可以更好地鞏固已經取得的效果,同時增強她自我調節的信心,根除她對咨詢的依賴。催眠比想象的進行得順利,心怡每次都有無比愉悅的體驗,結束之后,她告訴我“現在就想跳起來,因為整個人都好舒服! ”
心怡的治療與咨詢就這樣結束了。我不敢擔保她以后的人生道路上還會不會出現類似的狀況。因為在我看來,人格的成長必定要經歷一些反復的。而且從我學做咨詢以來,對于心怡用的技術方法最多,我不知道這樣的“多管齊下”會不會有什么特別之處。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根據來訪者在不同階段的不同情況及時調整治療方法,比死守一種技術要好得多。也許,這也是“以人為本”的表現之一吧。
有人說:“少女情懷總是詩”。生活中像心怡這樣性格的女孩不少,在她這個年紀碰到類似問題的人也不會少,她們對自己要求很高,學習工作都很出色,這一點往往會使家長和老師忽略她們成功背后的問題。過多的贊譽也許會把她們到了嘴邊的話又堵回去。這樣,跟一般的孩子比,不良情緒反而更加不易宣泄。所以,無論是老師、家長還是咨詢師,在面對她們的時候,最好都能更感性化一些,“將心比心“,減緩她們的負擔。
>>>下一篇:誰是讓你反感的陌生人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成功的公式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