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龍虎網報道】“凌晨一點,我終于修改好了信用卡信息,包括賬單地址和工作單位。幾分鐘就完成的事情,我足足拖了兩個月;上學時我就習慣考前突擊,幸運的是成績一直還過得去,于是習慣就此沿襲下來……”這是26歲的南京男孩小蘇發于網上的一段文字,一方面苦于自己“拖延”的惡習,一方面又不知如何擺脫的他,一次無意中在網上鍵入“拖延癥”,搜索到了豆瓣網小組“我們都是拖延癥”,于是毫不猶豫地成為其中一員。
每天30多人加入“拖延小組”
“明明知道那么多事情堆在眼前:攤開的文件、散亂的衣櫥,或者只是一個該打的電話、一封該發出去的郵件,還有自己焦急不安的小心臟,我們還是邊咬著手指甲,邊也許只是發呆地說,再呆一會兒,就一下下?”
這一段介紹是成員加入“我們都是拖延癥小組”后首先看到的文字。2007年5月,在一家雜志負責市場工作的Fisher建立了小組,初衷源于她對自己的瑣碎拖延產生的主觀感受:“天黑了又白了,心情愈加沮喪卻伴隨偷來歡愉般的戲謔。”
“拖延癥,好像就是在說我!”每天平均有30多人加入到這個小組。在一篇人氣很高的帖子中,成員們紛紛跟帖公布自己因拖延付出的代價:有人錯過了出書的機會,有人錯過了高薪的工作機會,有人因為玩“空當接龍”游戲錯過了對國足隊員的采訪,甚至有人因此失掉學業、丟掉文憑。
一次“有代表性”的拖延經歷
“拖延小組”中有一位成員備受關注,在其一篇《攻克拖延癥》的熱帖中,這個網名“完美是個夢”的女孩記錄了自己與醫師交流,并根據醫師的引導分析自身拖延的緣由、讀學書籍的心得,甚至詳盡到幾點鐘起床、幾點鐘到教室的日常規劃。
“完美是個夢”描述了自己“頗具代表性”的一次拖延——第一天接到一個工作任務,需要盡快做完,隔日發給導師。但是她心里有些膽怯這個任務,因為很繁瑣而且很費時。到了學校之后,打算先上網玩一會再開工,結果便停不下來,一整天就這樣廢了。第二天需要趕上昨天的任務,而當天又接到一個新任務。因為下雨所以企圖在家學習。事實上她在家干了些什么呢?弄個床上小桌放筆記本,一整天窩在床上,一看電影就停不下,一看書就犯困……第三天因為心里壓著任務,很早就醒來,卻 1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