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愛因斯坦的成功看教育的局限
分類: 成長物語
心理詞典
編輯 : 心理知識
發布 : 08-25
閱讀 :344
愛因斯坦是一位偉大的科學家,是國人皆知的。愛因斯坦同時又是一位偉大的思想家,卻并不為國人共知。直到上世紀末西方國家評選誰是20世紀的“千年思想家”,匯集全球一個月投票結果:馬克思居第一,愛因斯坦第二,這才引起人們對愛因斯坦作為偉大思想家的重視。
像馬克思一樣,愛因斯坦極為重視每一個人的才能發展,同時又指出人是作為社會的人存在的。他說:“一個人的真正價值首先決定于他在什么程度和在什么定義上從自我解放出來。”當愛因斯坦受到普遍贊譽時,他并不認為自己是什么了不起的權威。他認為應該“讓每一個人都作為個人而受到尊重,而不讓任何人成為崇拜的偶像。”愛因斯坦十分蔑視自以為是真理化身的權威,他說:“誰要是把自己標榜為真理和知識領域里的裁判官,他就會被神的笑聲所覆滅。”愛因斯坦與一群兒童的講話,最清楚又深刻地表達了他平凡又偉大的心態:
“要記住,你們在學校里所學到的那些奇妙的東西,都是多少代人的工作成績,都是由世界上每個國家里熱忱的努力和無盡的勞動所產生的。這一切都作為遺產交到你們手里,使你們可以領受到它,尊重它,增進它,并有朝一日又忠實地轉交給你們的孩子們。這樣,我們這些總是要死的人就在人們共同創造的不朽事物中得到永生。如果你們始終不忘掉這一點,你們就會發現生活和工作的意義,并且對待別的民族和別的時代也就會有正確的態度。”
經歷十年“文化大革命”的惡夢,改革開放之后,我國開始重視對人才的培養。但是如何才能造就人才,如何實施正確的教育,還仍然是個大問題。我們讀一讀愛因斯坦在“美國高等教育三百周年紀念會”上的講話稿———《論教育》,和他怎樣從一個發育遲緩的孩子成為科學奇才的切身感受,會得到深刻的教益。愛因斯坦說:人不同于蜜蜂或螞蟻,“學校的目標應當是培養有獨立行動思考的個人,不過他們要把社會服務看做是自己人生的最高目的。”“對于學校來說,最壞的事是,主要靠恐嚇、暴力和人為的權威這些辦法來進行工作。這種做法摧殘學生的健康的感情、誠實和自信;它制造出來的是順從的人。”“發展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的一般能力,應當始終放在首位,而不應當把獲得專業知識放在首位。如果一個人掌握了他的學科基礎理論,并且學會了獨立地思考和工作,他定會找到他自己的道路”。愛因斯坦是在四五歲時,從父親給他的一個羅盤受到啟迪,萌發探求大自然奧秘,求知識、求真理的熱情的。但是他面對的卻是“大多數人終生無休止地追逐的那些希望和努力是毫無價值的。”“這種追求的殘酷又是用偽善和漂亮的字句掩飾的”,而學校教育正是做這樣的掩飾。德國中學的六年學習,他面對的是處處受權威的指導,依賴訓練和追求名利的教育。在大學,他面對的是“人們為了考試,不論愿意與否都得把所有這些廢物統統塞進自己的腦袋”。
愛因斯坦避開或克服了這些扼殺創造性的束縛,“安排自己去學習那些適合于我求知欲和興趣的東西。”“以極大的興趣去聽某些課。”“以極大的熱忱在家里向物理學的大師們學習。”“熱情而又努力地在物理實驗室工作”,走出一條學習、研究、創造、成才的道路。成為一位偉大的科學家。
再看看今天我們的學子們,還緊張、忙碌,甚至疲于奔命地應付學校的考試、升級、取證,泯滅了少年時探求奧秘的好奇心,失去了追求真理的熱情,扼殺了創造性,艱難地跋涉在“成才”的道路上。難道不想一想,我們今天的教育不正迫切需要進行一場變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