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案例點評
制造“反感”的N個理由
每個父母都希望子女健康幸福、快樂成長,然而這份愛心卻換來孩子們的反感,這其中的誤區到底在哪里?記者就幾類典型案例采訪了有關專家。(文中出現的人名均為化名)
“高期望”型:父母要求不現實
“這次中考沒考進前五,又被老媽K了一通。”昨天在東城區銀座百貨旁邊,一位身穿校服的初三學生臉色憂郁地告訴記者。
其實這位名叫蕭蕭的女孩成績一直不錯,不過一心想把她培養成“哈佛女孩”的父母并不滿足她現在的成績,而是要求她一定考進市重點高中,將來進入北大深造。
一說起父母,蕭蕭一臉的不滿:“整天嘮叨個不停,沒完沒了的。懶得搭理他們!”
診斷:過高期望造“失敗者”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孫云曉透露,今天父母對孩子的學歷期待和學習成績的要求與現實可能性嚴重脫節。日前他們所做的一項調查顯示,大約55%的父母希望孩子讀到博士學位;83.6%的中學生父母要求孩子考試成績要在前15名。
“如此高的期望和要求,對于大多數孩子來說,是絕對不可實現的。”孫云曉對調查結果感到震動,他認為,很多孩子因此成為“失敗者”,喪失了自信,陷入恐慌和痛苦之中。
“有勞無獲”型:父母幫忙不得法
某中學初二學生王君在班級成績中等,屬于不太被老師關注的“邊緣人群”,而且還因喜愛音樂被家長視為“不務正業”。面對孩子這種狀況,他的媽媽急在心頭,使了不少招數幫助王君提高學習成績:不僅買了大堆的輔導資料,而且還請來名校大學生家教幫他補習數學和外語,最近又在四處打探“簽約輔導”的事兒……
“讓他們去折騰吧。”王君說,他越來越覺得上學沒意思,天天回家看到父母的臉色便覺得很煩。
診斷:幫助孩子要講方法
心理咨詢專家分析,面對孩子成長過程遭遇的挫折,不少家長往往根據自身的主觀判定,尋找各種自認為“有效”的方法幫助孩子,但往往適得其反。
“蛋白質”型:父母觀念太老土
正在本市某中學念高二的女孩曉蕾越來越看不慣父母的做法:父母至今仍然用信紙寫信,不僅不會上網、使用QQ,而且看不懂“海選”、“PK”,甚至接受不了聚餐AA制……
“他們太老土了,我和同學聊天的時候他們壓根兒就聽不懂。”曉蕾覺得自己父母非凡符合青少年間流行的“蛋白質”類型——“傻蛋 白癡 神經質”。
診斷:“落伍”家長該補課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兒研究所所長孫紅艷認為,隨著多種現代化媒體出現,今天的孩子比過去具有更多接觸大量信息的機會,現在8歲左右的孩子能理解許多成人的東西。不少中學生接受新的觀念和信息后,對“相對落伍”的父母產生輕視的心理,極端的便產生類似“蛋白質”的說法。
“網絡戰爭”型:父母不讓我上網
高一學生吳名來自于北京一普通家庭,一年前接觸網絡后便開始迷戀上網絡游戲。父母為防止他白天偷著回家上網,每次上班時都拆下鍵盤拿走。吳名覺得父母剝奪自己的權利,布滿怨恨,便偷家里的錢上網吧玩游戲,最后甚至為索取上網的費用動手打父母。
下一篇:心理教師跳樓自殺的思考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孩子早識字不如做游戲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