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當我走上講臺,面對著一批又一批新學生,我總會問他們同一個問題:你們希望語文能夠讓你有什么收獲呢?學生們七嘴八舌,答案不一。這時,我會在黑板上寫下六個字:會聽話,會說話。
葉圣陶先生曾經指出“兒童時期如果不進行說話的訓練,真是遺棄了一個最寶貴的鑰匙。”要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以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需要,就必須從小加強學生的“說話”訓練。
在小學,有一種比較普遍的現象,學生年級越低,回答問題越積極,課堂氣氛越活躍,常常是手舉得高高的,有的惟恐老師看不見而站起身來,有的甚至著急地喊起來:“老師讓我說!”……然而,隨著學生年級的升高,他們反倒越發不愿發言了。這種現象,固然與學生在心理上由“自我中心”轉到注意周圍環境和他人評價等因素有關。但是,通過調查和與學生座談發現: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教師對學生的“表達欲望”沒有給予很好的保護和引導。教師要因材施教,盡量使每個學生都有表現自己的機會,都能體驗到表達成功的歡愉,從而讓學生始終保持旺盛的“表達欲望”。
一般人在低幼階段,口頭表達能力都遠遠高于書面表達能力,教師應努力使孩子們的這種習慣保持下來。課堂上,教師可隨時提問:“誰能重復一下老師剛才說過的話?”“前面那個同學說得非常好,誰能學說一遍?”……這樣,既能提高學生“聽”的注意力,又有助于他們養成聽仔細、聽明白、聽完整的習慣。
在課外,教師可以布置一些諸如“留心生活中大人們的對話”、“傾聽市場上買賣雙方的交談”、“收聽新聞廣播、少兒節目”等聽話訓練,然后,利用“語文活動課”組織他們學說,并給予具體指導和鼓勵性評價,使學生從小學會“傾聽”,并養成向生活、向人民群眾學習口頭語言的良好習慣。
格羅塞指出:“誰要想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首先要發展他的思維能力”。可見“發展思維能力”,是“說話”訓練“生根”的關鍵。尋因索果,理清脈絡,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
在閱讀教學中,要啟發學生多問個為什么,事情的始末緣由、來龍去脈,文章的結構順序、選詞用句等,也就是從思想內容到語言形式都要讓學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這就要組織學生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和比較,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隨之得到相應的發展。這就為“說話”訓練打下了豐厚的基礎,達到“會說話”的目的。
此外,積極引導生活會話,將學生想說、愛說的內容納入到“說話”訓練中來,將“說話”訓練所得到的經驗和成果,與生活會話的親切自然有機結合起來。譬如:農村的孩子到校早,在老師到來前,他們總要“說上一陣子”,經調查得知,他們或是互述“見聞”,或是仿學電視節目,那聲調、語氣和爽朗的笑聲,那神情、舉止和全身心的投入都是課上很少聽到、見到的。所以,就應該鼓勵他們在說話時保持這種自然的情態,放在“語文活動課”上加以指導和訓練。一方面,滿足了學生的表達欲,提高了生活會話的水平;另一方面,也增強了學生觀察的興趣和表達的熱情;同時,矯正了學生到校后和自習課上“情不自禁”而說話的毛病;此外,學生的“說話”訓練也平添了許多親切、自然的氛圍。
下一篇:父母的愛對孩子成長的影響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讓我們的孩子成為EQ高手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