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面對互聯網構建的虛擬世界,當代大學生表現出了極高的認同度和參與熱情。而與網絡行為相伴而生的各種各樣的心態,要求我們必須充分關注并采取相應的疏導和調適措施。心理學也應呼應網絡迅猛發展的態勢,強化時代感和適用性。
隨著網絡的發生、發展,大學生對網絡的親和力以及與此相關的網絡行為,引起了研究者們不同角度的關注和思考——文化學、教育學、社會學、青年學等等。那么,在心理學視野里,大學生的“網絡情結”該如何解讀呢?
技術發展與心理預備的錯位
網絡的發展是超常規、跳躍式的,用瞬息萬變、一日千里來形容一點也不過分。在人們尚沒有充分的思想和心理預備,或者說根本就沒有明確預期的情況下,互聯網便迅速滲透到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今,當我們理性的思考已經發現這一切的時候,我們不得不說,網絡社會既是一個有序的社會,也是一個無序的社會。就硬環境而言,網絡社會具有有序性;但對于軟環境以及諸多網絡行為而言,卻具有極大的無序性。現代科技用精密的電子元件和嚴密的電腦程序構建了網絡社會強大的“經濟基礎”,但網絡社會的“上層建筑”、“意識形態”卻不是科技手段能夠建造的。
可以說,網絡社會從一開始就具有心理、精神層面先天不足的缺憾。這種矛盾所帶來的后果只能是對既有事實的逐步適應,其心理震撼是可想而知的。信息時代人類的焦慮與不安成為一個普遍的事實,大學生們自然在所難免。他們迷戀網絡,卻不知如何利用才對自己更有利;他們渴望獨立思考卻又往往對網上的虛假信息深信不疑。所以目前存在一個悖論,即信息技術給人類社會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所引起的震動同我們對于信息技術反應遲緩并存。
“雙刃劍”效應
從范圍上看,互聯網帶來的影響是多方面全方位的;從性質上看,其影響又是喜憂參半,正面、負面兼有。因此,互聯網被形象地喻為“雙刃劍”。單就生活領域而言,其正面的影響在于,網絡使個體生命的存在價值獲得無限的提升和張揚,使人們有可能得以再鑄生命的尊嚴。聊天室、 B BS、電子郵件也好,琳瑯滿目的網頁也好,它們在社會生活中所扮演的潤滑劑的角色,對緩解用戶的緊張心理,釋放用戶由工作和生活帶來的壓力,的確有其積極的作用。當人們受到方方面面的刺激產生不良情緒時,心理學所倡導的做法是適度、適時地轉移、傾訴和宣泄,而網絡的隱匿性、開放性、便捷性恰恰提供了這樣一個機會。
而負面影響的主要表現是:其一,人際關系疏離。對網絡的依靠乃至于迷戀,使得人際接觸大量減少,代之而來的是虛擬的人際關系。此外,“數碼個人”、“虛擬自我”也同時出現。在互聯網世界中,人們憑借電腦來交談、溝通,甚至建立彼此的關系,盡管他們素昧平生。網絡打破了傳統的時空觀,把距離和時間縮小到零,實現了形式上的“天邊若比鄰”。但與此同時,由于這一切都是借助電腦完成的,脫離了這個特定環境,也許會出現相見不相識的情況,反過來又使“比鄰”若“天邊”。其二,出現焦慮和浮躁。物欲的實現,技術的迅猛發展,并不必然帶來心性與修養的同步提高。所謂富裕不等于幸福,增長不等于發展。信息的爆炸性增長有時會使得人們無所適從、心緒不寧,形成焦慮或浮躁。富裕病、城市病已成事實,網絡病也決不是危言聳聽。
關注網絡就是關注我們自身
說到底,這一切都不是網絡的功勞或過錯。它只不過是一個媒介,一個工具性的存在。用好了可以造福人類,用不好也可以遺害無窮。要害是看誰來用它、怎樣用它。所以,與其說我們在關注網絡,毋寧說在關注我們自身;與其說我們應該關注網絡,毋寧說我們更應該關注自身。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古老話題并沒有也不可能因為網絡的異軍突起就簡單明朗起來。
網絡與心理學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關系是雙向互動的。假如說心理學方法給我們提供了熟悉網絡和網絡行為的獨特視角,反過來也可以說,網絡給心理學和心理健康教育注入了活力,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1.網絡對心理學研究方法的影響。網絡給心理測量形式的創新創造了條件,使過去不可能的大量信息處理工作成為十分簡單的事情。我們習慣采用的以固定題目、固定順序進行心理測驗的方法,其最大的缺陷就是過于古板、機械,缺乏靈活性和創新性。當同一個人在不同時間接受同一測驗時,由于記憶和經驗的影響,越往后測評,結果的真實性和可信度就越低。一個好的方法應該是隨機呈現題目,生成惟一問卷,并計算出這個問卷自己的常模。當然,所有這些,單憑人力和手工是無法做到的———工作量太大。而現在不同了,在電腦和網絡面前,讓人頭痛的繁重的統計、運算等等,都簡化為鼠標的平移和鍵盤的響動。
下一篇:80后時代刻下的心理問號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學生為何逃避心理咨詢室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