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很多的小孩在生活當中都是會出現啃指甲的現象,而在平時生活中家長們對這個問題其實是很容易忽略的,但是這樣的現象也是孩子心理的一種反映,所以家長應該引起重視,從孩子的心理找原因,了解為什么孩子愛啃指甲?
近日,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兒童醫院青春期門診主任于泓教授接待了幾個喜歡啃咬指甲的小朋友,其中有3個孩子不但將自己的10個手指甲啃得“光禿禿”的,甚至連腳趾甲也不肯放過,以至有的孩子還出現了手指浮腫、上下牙齒閉合不良、腹痛腹瀉等情況。盡管家長們嚴加看管、呵斥打罵,但簡單禁止的效果幾乎為零。專家解釋說,這是因為批評、嘲笑、嘮叨、恐嚇非但不能戒掉孩子的不良嗜好,反而成了一種提示,強化了孩子“該咬指甲了”的強迫行為及條件反射。久而久之,有的兒童還產生了自卑感、孤獨感等不健康心理。
那么,如何才能讓孩子改掉啃指甲的壞習慣呢?于泓指出,家長和醫生首先要排除啃指甲是病理原因造成的——即有可能是缺鋅、缺鐵、鉛中毒及有蛔蟲所致的“異食癖”。在此基礎上,考慮也許還有更深層次的心理行為問題——年齡小的孩子通常都會經歷焦慮、煩躁、缺乏安全感的階段,如緊張時、獨自一人時更容易啃指甲。某些特定的環境也會誘發啃咬指甲的病癥,如面對繁重的課業、復習迎考、看驚險影視片時,或受到家長、學校的責罵及懲罰時,咬指甲便成了孩子“手到擒來”的自我安慰或者是減輕壓力的特殊手段。在這樣的狀況下,家長及老師要多給孩子一些關注,用正確的辦法加以糾正,而不是一味指責。比如,以耐心關愛的態度教育孩子不再啃指甲,告訴他把細菌咽進肚子會引起疾病,并且用做游戲、做手工、玩玩具、講故事、外出郊游等方式轉移其注意力,緩解他們的緊張情緒。同時,要讓孩子多參加集體活動和戶外鍛煉,以增強體質,促進其身心健康發育。
也有精神衛生專家給出另外的解釋,認為咬指甲癖是無意識的行為,是“口欲期”的一種延續。所謂“口欲期”,是指孩子在一歲半前的這個時期,他們的心理能量大多集中在口部,吮吸和撕咬既能給他們帶來快樂,也是他們探索世界的“觸角”。可以說,他們一旦對某一物品產生了興趣,就很容易用嘴或牙齒去探求、去感受、去體會。并且這一時期孩子最重要的活動是吮吸媽媽的乳房,這一方面是起碼的飲食需要,另一方面與媽媽建立起了愛的通道,滿足了他們的情感需求。如果因為種種原因,一個嬰兒親近媽媽乳房的機會太少,或許在日后的歲月里會長時間地將啃指甲、吮手指作為精神上的替代品。
于泓主任指出,假如咬指甲的部分原因真的是“口欲期”沒有得到滿足,那么,父母應學會允許孩子恰當的吮吸行為。在歐洲或美國的大街上,人們經常會看到嬰兒車里的寶貝嘴上都叼著一個奶嘴,其目的或許就在這里。
家長在平時的生活中太過的關注孩子的身體健康,注重他們的營養跟進,但是卻經常忽略了孩子的心理需要,所以很容易造成他們的心理健康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傷害,因此小編是希望了解了這些情況之后家長都不要忽視孩子生活中的一些細節表現。
下一篇:單親孩子需要哪些關愛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聰明父母五招改善孩子的自閉癥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