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自我中心是兒童早期自我意識發展的一個必然階段。新生兒處于蒙昧未開的狀態,沒有客我之分,他們吮吸自己的手跟吮吸其他東西沒什么兩樣。大約到了三歲左右,孩子的自我意識開始萌芽。在反復聽到喊自己的名字后,他們開始以此為線索,把自己從他人和外界事物中區分開來。孩子約在兩至三歲的時候,開始使用"我要"、"我有"和"我的"等帶有第一人稱的代名詞。此時,自我意識發展到自我中心階段。在此階段,兒童以自我為中心觀察世界,認為周圍的人和事物都跟自己密切相關。他們往往從"自我"角度來進行行為選擇和活動設計,而不考慮他人。很多實驗證明了這一特點。
隨著幼兒交往活動的增加和對"社會"逐步認識,孩子逐漸有了"他人"意識,進而逐漸認識自我和他人的關系。到了4-5歲,兒童不僅已經能夠理他們的行為會給自己帶來什么好處,而且進一步理解到他們的行為會給周圍人帶來什么好處。此時,我們可以看到兒童愿意為了集體活動的成功而行動。
可以說"自我中心"人人都有,知識程度和發展速度上存在著個體差異。如果自我傾向過于嚴重或到了4-5歲,甚至6-7歲,還停滯在自我中心階段,這就成了問題。日常生活中所說的某某孩子的自我中心即指此,這是高級心理機能發展不充分的結果。這類兒童往往把注意力過分集中在自己的需求和利益上,不能采納不同意見。對于與他認識不一致的信息,決然不能接受。因為他不懂得,除了自己的觀點之外,還可 以有別人的觀點;他認為別人的心理活動和自己的完全一樣。
兒童自我中心的形成往往與父母不恰當的教養方式有關。幫助兒童走出自我中心,父母需要學習,采取科學的教養方式。在正確認識兒童自我意識發展規律的基礎上,父母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促進兒童自我意識的健康發展:
1、轉移家庭注意的焦點。實行計劃生育后,現代兒童多數是獨生子女,自然會受到家長更多的關懷與愛護。外公外婆、爺爺奶奶,再加上爸爸媽媽,六個人的注意力全集中于一個孩子。但是家長對子女的愛與保護要有一個度,不能變成溺愛。溺愛會強化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識。使孩子認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長輩們理所當然地圍著自己轉,滿足自己的一切要求。實踐證明,只有注意孩子"獨立"的人格,才會使他們的身心健康發展。為了避免孩子的自我中心,家長應有意識地轉移家庭注意的焦點,把孩子視為獨立的一個人,一個與其他家庭成員平等的人。這樣就會使孩子能正確地認識自己,也看到別人。
2、運用移情方法。即引導孩子設身處地的想到別人。例如,一對父母帶著孩子去拜訪朋友,朋友家的孩子正在吃香蕉。朋友就叫自己的孩子拿一個香蕉給來玩的孩子吃,但孩子不肯。朋友就開導他說:"小朋友到我們家來玩,我們應好好地招待人家。如果你去別的小朋友家玩,人家只顧自己吃東西而不給你吃,你會高興嗎?"孩子說:"不高興"。朋友接著說:"對呀,所以我們要給小朋友吃,他才會高興呀。"通過一個比較,朋友家的孩子就拿出香蕉了??梢?,孩子走出自我中心,需要父母引導。作為家長,應通過講故事、做游戲和比喻等手段引導孩子認識他人、理解他人、同情他人,促進孩子從"自我"走向"他人",由自己想到別人。
3、讓孩子多參加集體活動。過度保護、封閉孩子會使孩子失去與他人游戲的機會,也會使孩子失去認識他人價值的機會。在集體活動中,能使孩子品嘗到成功帶來的喜悅,體驗到與他人合作的意義,從而走出自我的圈子。
下一篇:孩子為何常常出現攻擊行為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六成孩子不向父母傾訴心事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