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許多25~40歲擁有高學歷的成年人,會突發一種奇怪的疾病:身體沒有任何病理變化,也沒有任何器質性改變,但突發性地出現惡心、嘔吐、焦躁、神經衰弱、精神疲憊等癥狀,女性還會并發閉經和痛經等婦科疾病。發病間隔時間不一定,起病時間也不一定。有關專家認定,這是一種身心障礙,未正式公布的名字是:信息焦慮綜合征。
所謂“信息焦慮癥”,是由于大腦輸入過多信息所致。人體對外界信息的輸入,需要大腦高級中樞去綜合、分析和判斷,并進行一番信息加工。如果在短時間內接受大量繁雜信息,來不及分解消化,超出機體的承受力,便會造成一系列的自我強迫和緊張。這非常接近精神病學中的焦慮癥狀,因此被一些人稱為“信息焦慮癥”。
信息焦慮癥通常會造成患者兩方面的不適,一是心理感覺的不適,比如神經緊張、抑郁、疲倦、思維及判斷能力下降等。另一方面是生理性的不適,即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癥狀包括頭暈、胸悶、焦躁、出汗、嘔吐等。流行病學研究表明,城市人口中大約有4.1%至6.6%的人會得焦慮癥。從職業來講,記者、廣告從業人員、網絡從業人員等長時間處于緊張工作狀態的人,是“信息焦慮癥”的高發人群。
信息焦慮癥的引發原因主要有兩個,首先是和現代社會造成的各種逆境有關。在高速運轉的社會鏈條中,有時候慢了一小步就會使人處于劣勢。比如新聞記者,一旦漏掉一條重要新聞沒報道,勢必會遭到上司的追究;而對于商人,一個即時分析、一項即時報價都意味著財富的增減或機會的錯失……有很多人手機一沒電就會渾身緊張,以至于不得不天天在口袋里裝著備用電池;有的人即使到了很偏遠的地區度假,也要到處找網吧,離開網絡就會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人們對得到大量及時信息的渴望,幾乎已經到了偏執的地步。
另一個比較容易被人忽略的原因就是遺傳傾向。人們總是以為心理問題是社會原因造成的,其實不然,心理疾病不可能憑空產生,大腦是一切心理活動的物質基礎,它受遺傳的控制。在同樣的環境中,為什么有的人面對壓力安然無事,有的人卻反應強烈?這和個人的自我調節能力有關,也和身心承受能力有關。
醫學上尚未對此癥提出有針對性的醫治方法,對此,醫生也只能給出一些建議。
首先是有選擇性地接收信息。現代生活的所有信息,若想要全面接收是不可能,只會搞得自己腦袋爆炸而已。“選擇性”地接收與自身有關的信息,是每個人都該有的能力,否則信息焦慮癥就會纏著你,讓你成天喘不過氣來。可以嘗試強迫自己偶爾關機,打破這種制約。
其次是每天讓自己有一小段信息空白的時間,好好沉靜一下,或者發呆,或者沉淀一下雜亂的思路;而且每周也該有數小時的空白時間讓大腦不去工作,每月、每年都該休個假。“休息是為了走更遠的路”就是最高的原則,身心是需要定期保養的。
最后,不要有與人比較的心態。每個人的經歷、專長不同,別人懂的你不一定熟悉,你熟悉的別人不一定懂,成日只想與別人比較,只會累死自己。無論個人對信息的掌握多么全面,遺漏總是難免的。況且很多時候,信息也并不是決定成敗的惟一因素。因此,平時感到很累的人應適當放慢生活節奏,不必整天想著信息的事情。
記住,生活中應該是我們控制信息,而不是我們被各種信息給綁死。
以上內容僅授權39健康網獨家使用,未經版權方授權請勿轉載。
下一篇:家長患上焦慮癥可找過來人傾訴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焦慮癥的心理治療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