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俗話說得好,"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家庭教育既是搖籃教育,也是終身教育。家庭教育因其特殊的地位和影響,在我們的大教育系統工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一、配合好學校教育,重視教育合力的形成。
孩子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必須是良好的學校教育與良好的家庭教育密切配合的結果。
只有當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了合力,我們的教育才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家長要利用現代教育和素質教育的觀點,全面指導家庭教育。很多家長因為歷史的原因,常常把自身成長過程中的種種"遺憾",用最美好的"希望"寄托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因而對孩子"成才"的期望值較高。具體表現在:重視分數。孩子不好好學習,是家長最棘手的問題;孩子的功課分數,是家長最關心、最敏感的話題。"學"而優則"獎",已成為許多家長鼓勵子女學習的常用手段,"學習至上,成績至上"是孩子的唯一目標。于是,家長包辦代替了孩子的家務勞動,一是心疼孩子,不肯過早地把責任加在孩子身上;二是不屑于讓孩子干"雜活",怕影響孩子的學習。倘若孩子考了個好分數,家里便是"陽光燦爛的日子";倘若孩子考差了,家長幾天都沒有笑容。我在教育孩子時做到了以下幾點:
1、"信任孩子"。孩子是新生力量,相信孩子,就是相信自己。每一個家長,都應該對孩子有充分的信心。
2、"賞識孩子"。孩子在家庭生活中,從小就處在選擇之中,幾乎天天都有己的選擇。
孩子的興趣就是探索世界,越是不會干的,她就越想干,會了就不干了。孩子是培養教育的對象,不把孩子當寵物,不要剝奪孩子的權利。賞識孩子所作的一切努力,賞識孩子所取得的點滴進步,甚至要學會賞識孩子的失敗,讓孩子感到家長永遠是她的后盾。
二、重視和睦家庭的建立。
父母應該非常精心地營造一個令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的家庭人文環境。父母應該以自己的言傳身教以及在生活中創造出來的每一個生活細節,讓孩子沐浴在一派和諧、文明、健康、寬松的家庭氣氛中。培養孩子活潑、開朗、勇敢、進取的性格,培養孩子良好的公民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培養孩子樹立平等、契約、寬容、創新、共生的現代意識,讓孩子懂得:要想成才,先要成人。母愛是一種偉大而崇高的情感,是一種深沉、嚴肅的愛,母愛的著眼點更多地考慮未來。沒母愛的家庭會嚴重地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失去母愛的孩子大多缺乏自信、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意志薄弱;從學習成績來看,成績要遜色一些。家庭教育還要保持一致性。一致,是指家庭全體成員對家庭中的教育對象的教育目的一致,方法正確,有利于孩子的心身健康成長。
時下,很多家庭內部對孩子教育也很不一致:爸爸要嚴管,母親要溺愛;父母嚴教,爺爺、奶奶要嬌慣。這樣做使孩子無所適從,有的孩子學會了鉆空子,甚至制造矛盾,誰最溺愛自己,就主動找誰,誰的話對自己有利就聽誰的,這樣容易使孩子形成不良習慣。比如一個孩子偷了人家一本書,爸爸發現后狠狠地批評他,孩子開始認錯,掉下了淚。正在這時奶奶買菜回來看見自己的小孫子正在掉眼淚,覺得孩子受了天大的委屈,一把把孫子摟在懷里,又是親,又是愛的。孩子的爸爸不滿意了,說他偷了人家的東西,可老奶奶卻說:“偷點東西有什么?孩子小嘛!你小時候沒偷過東西?你上樹偷棗子,讓洋辣子蜇得嗷嗷亂叫,你忘記了?”孩子聽到這,“撲哧”一笑跑出去了,剛才爸爸的批評全部作廢。要培養孩子良好的品德,良好的習慣,家庭內部有分歧也要背著孩子去協商,這是非常重要的,否則,很容易讓孩子鉆空子,形成雙重人格。
為此,家庭內部的全體成員,在對孩子的教育過程中,目的要一致,把孩子培養成懂禮貌、誠實、尊敬長輩、樂于助人、能吃苦、愛勞動、好學上進。在教育的內容上要正確,不能把錯誤的知識,錯誤的思想,不健康的東西傳授給孩子。只有目的一致,內容一致,才能培養孩子良好的品德和習慣。
三、教育孩子從小抓起。
我記得,我國古代一部論家庭教育專著《顏氏家訓》十分強調教育應當從小抓起。孔子也說:“少成若天性,習慣自然是也。” 我深有同感,我覺得我們的孩子必須要從小養成好習慣。有人說:“樹大自然直,”我覺得并不符合自然規律,更不符合人的成長規律。有些人確實在長大成人后變“直”了,改掉了幼時的某些惡習,但這是經過多少痛苦的磨練,碰了多少次釘子之后的結果,絕不是自然的。為了使我們的后代在成長過程中少付出一些不必要的代價,少走彎路,我們必須幫助孩子從小養成好習慣。
我是從以下幾方面教育孩子的:
1、父母在教育孩子時應首先以身作則,不要讓孩子學會鉆空子,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長必須首先做到。
2、我們應經常鼓勵孩子,讓她學會自信。
3、讓孩子在學習、勞動、社會生活、人際交往方面有實踐能力。
4、讓孩子養成樂善好施,勇于認錯和道歉的好習慣。
5、做好表率。父母首先要做事完完整整,不半途而廢,并注意讓孩子模仿,同時經常提醒孩子注意父母做事是怎樣堅持到底的。
6、注意孩子的意志力和競勝心的培養。對于意志力差和競勝心不強的孩子,家長應注意激勵培養他。孩子有了較強的意志力,有了不甘落后的競勝心,那么做事就有了驅動力,從而就有了要把一件事做完的想法。
7、指導監督孩子做事。孩子做事的全過程中,父母在關鍵時刻要給予指導和提示,這不是代替而是幫助孩子想辦法,以防孩子碰到解決不了的問題時灰心喪氣。當孩子想不出辦法又不愿去想,有偷懶或依賴父母的跡象時,父母不可給予幫助,而應注意說服鼓勵。必要時給以批評并監督孩子獨立地做完某件事。這樣長期堅持下去,孩子的能力提高了,習慣養成了,做事也不再半途而廢了。
8、讓孩子做事時,應注意適合孩子的實際水平。如果過難,使孩子盡最大能力亦不能成功,他就會傷心失望。如果偶然一件事還不致于的話,那么連續幾件這樣的事就很可能使孩子不再去想,不愿去做,而喪失自信心。
以上這幾點是我在教育孩子時一些小小的方法,希望各位家長都能教育好自己的孩子,讓她們將來走上社會后,少走彎路,希望能給國家做出一點小小的貢獻。
下一篇:父母最愛哪一種孩子?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運用有益的暗示教育孩子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