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很多的家長都會有這樣一個行為,那就是在生活當中太過注重孩子的身體健康,從而忽略了他們的心理健康和需要,所以一些生活的言行舉止,也在潛移默化地傷害著孩子的內心,下面我們就去看看會影響孩子心理健康的事情。
1、家庭生活不和諧,父母經常爭吵
家庭成員之間融洽的關系,是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基礎。對于孩子來講,父母就是他的整個世界,是他生活的楷模。如果孩子經常看到父母間的沖突,孩子會感到極大的不安與畏懼。幼小的心靈會埋下陰影。從這個意義上來講,父母能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就是美好的婚姻,這會直接影響孩子安全感的建立,以及影響社 會化、人際關系等諸多方面。
2、母親沒有足夠的安全感,情緒多變
母親是孩子最親密的接觸者,如果母親經常怕這怕那,多愁善感,那么就會直接影響到孩子的做事與生活態度。只有母親本人的安全感和價值感足夠時,才不會常常產生焦慮。而自信、穩定、成熟、理智的養育態度,既能減少媽媽不必要的內心消耗,同時也會帶給孩子安全而平和的狀態與氣質。
3、孩子的心理營養未得到滿足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沒有得到行動上的自由、獨立與正常情緒的釋放。通常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成人很少考慮孩子的需求與愿望,孩子只能圍著成人的指揮棒、“晴雨表”來轉,孩子想去的地方、想玩的東西,經常被嚴令禁止,如:“太臟了”、“太危險了”等等。當成人高興時,拉過孩子不管是否愿意,又親又抱。
不高興時,又嫌棄孩子話多,不愿理睬。有時還會拿“再不聽話,我就不要你了”等話語相威脅,有時還拿“許愿”來敷衍孩子。長此以往,就損傷了孩子探索新事物的動力,使孩子失去自我,對成人不信任,自身失去安全感。
因此,家長應尊重孩子,放開孩子的手腳,不要過度干涉和妨礙孩子的自主嘗試。跟著孩子的需要走,孩子想“自己來”,就給他空間,讓他自己做。孩子沒主動要家長幫助,無論孩子做成什么樣,只要沒有危險家長就不參與。但是在孩子表示需要幫助時,家長也要馬上回應,當孩子覺得不需要的時候再停手讓他自己 做。從而,讓孩子與家長建立正常的親子依戀關系。當遇到孩子一些不合理要求時,可以同孩子協商,而不是強令。例如:媽媽剛剛做好了飯菜端上桌,可是孩子非
要吃餃子。針對這種情況,就要同孩子商量一下,如告訴孩子,下一次你如果想吃什么,提前告訴媽媽。現在飯已經做好了,你如果想“吃餃子”,我們就要重新去
買菜、搟皮、包餃子。你還要忍著餓,同媽媽一起來做這些事,你看可以嗎?如果孩子還是堅持,那么就讓孩子和家長一起去買東西,回到家后,與家長一起摘菜洗菜包餃子……讓孩子學會等待。
這些行為其實是很多的家長在生活當中都會出現的,只是他們沒有意識到這已經嚴重地傷害了孩子的身心健康,所以希望通過上面的介紹和了解,家長們應該學會時刻的關注自己的言行,避免傷害孩子的行為。
下一篇:孩子有自戀情結家長怎樣對待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兒童自閉癥的三大表現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