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不久前中央音樂學院圖書館館長、音樂心理學博士周海宏先生提出并首創了“關懷強迫癥”一詞。
所謂“關懷強迫癥”即一個人特別需要別人依賴自己,總是愛向別人提供別人不需要的關懷。并且,這種人還強迫別人接受自己的關懷,從而使別人不能獨立。當別人依賴自己的時候,他就會感到滿足,感到自己有價值。
近日,記者就這一問題采訪了有關人士。
北京市優秀班主任、紫金杯的獲得者、已有30多年教齡的王老師回憶她30多年以來曾經遇到過的家長時說:二三十年前的家長棍棒教育的比較多,那時家中的孩子比較多,家長大多忙于工作,顧不過來。
所以,平時對孩子的關心也就少一些,一旦發生了什么問題,無論是老師告狀還是在外面惹了禍,絕大多數回到家中都免不了一頓打,幾乎沒有一家小孩沒挨過打。現在這撥孩子的家長剛好是那撥孩子,所以情況正好反過來了。現在的孩子都是獨生子女,過去知道挨打什么滋味的家長把孩子看成了自己的心肝寶貝,絕大多數家長舍不得打孩子一下,并對他們無微不至的關心到了過度的程度,形成了孩子性格上的缺陷。有的孩子逆反心理很強、有的孩子長大后沒有獨立人格、獨立思想,這樣的孩子將來在社會上生存將會是十分困難的。
中國少年報的資深記者王國旗說:事實上我們一直冤枉了那些被父母過分關愛的孩子。媒體上經常有報道,孩子與父母發生沖突的、孩子因一點點小事動不動就離家出走、甚至前一段時間還有媒體報道一孩子在“五一”休假期間因父母沒有滿足他的要求竟然3次自殺、更有甚者一些孩子還殘無人道地殺死親生父母。究其原因都與父母的過度關懷溺愛有著很大的關系。由于父母的過度關心造成了孩子心理的畸形,自私、反叛、低能。從某種角度上說,家長過度關懷孩子,并不像我們認為的那樣是無私的,完全是為了孩子好,有時也是父母出于自己的需要,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某種感覺,得到滿足感。
周海宏博士認為:“關懷強迫癥”帶來的危害主要不是動機方面的,而是結果方面的。
少年兒童研究雜志社的劉秀英老師認為:許多事實證明,對孩子的過度關懷與對孩子采取棍棒教育是一樣的,都是對孩子的不尊重,都是對孩子權利的剝奪。棍棒教育的傷害是從身體到心靈,而過度關懷的傷害是從心靈到肉體,兩者之上寫著的都是一個大大的“愛”字。
下一篇:強迫癥學生心頭的陰影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警惕強迫癥思維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