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如果選錯途徑,即使以治愈為出發點,最終結果可能也會與目標相背離。臨床上的一些意外情況就證實了這一說法。有關調查顯示,一些抗精神病藥不當服用前提下可引起強迫性神經癥癥狀。
目前可用的抗精神病藥物包括氟、三氟拉嗪、氯丙嗪、奮乃靜、氟哌啶醇和硫苯酰胺,抗抑郁藥有阿米替林、丙咪嗪和多塞平。雖然它們在治療原發疾病方面有明顯效用,但國外曾有報道,52例患者在使用這些精神藥物后出現了狀,其中42例由抗精神病藥所致,10例由抗抑郁藥所致。另外,還有研究認為氯氮平也可引起強迫癥一類的神經癥癥狀,其誘發幾率高達10。0%~20。6%。
相關專家也曾進行過奧氮平與利培酮引起或惡化強迫癥狀比較的研究,結果表明,服用奧氮平治療的患者在治療6周后強迫癥狀明顯較應用利培酮的患者嚴重,強迫癥狀的嚴重程度與治療時間呈顯著正相關。
專家還列舉了這樣一則病例:有一43歲的男性患者,10歲開始出現強迫性神經癥癥狀,14歲出現拔毛癖,20歲出現雙相Ⅱ型障礙以及妄想、反復的行為和清洗儀式,腦海中反復出現“魔術數字”,每天約有4~8小時用于儀式性行為,于是每天用奎硫平50毫克治療,3周后強迫癥狀加重,每天要花14小時用于儀式性動作。
此外,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也曾對400余例住院患者應用抗精神藥后所產生的強迫癥狀進行調查,結果發現有4例確系型抗精神病藥所引起的強迫癥狀。
可見,一些用于治療精神疾病和的西藥并不能保證萬無一失,其存在誘發強迫癥等其他神經癥的可能。所以,患者在接受這一類藥物治療時切記謹慎、謹慎、再謹慎。
下一篇:孩子患心理疾病的預兆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25%的白領有強迫癥行為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