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每天不停地反復洗手,沒完沒了地檢查門窗和煤氣灶是否關閉,每晚反復思考第二天的工作以至不能入睡,害怕自己發言會出錯甚至沒法參加公司的例會……明知這些癥狀毫無意義卻沒有辦法停止,這就是強迫癥
據不完全統計,在我市,每三個到心理門診就診的心理疾病患者中就有一個是強迫癥。由于強迫癥導致的生活、學習和工作的困境對人們的威脅日益凸現,但與此相悖的是,7成患者對強迫癥一無所知
年輕女副總患“怪病”
心理患者中1/3患強迫癥
45歲的馬蕓(化名)是我市一家私營企業的副總經理,作為公司的骨干,她各方面一直表現出色。然而就在兩年前的一次員工大會上,馬蕓卻遭遇了一場突如其來的“意外”。
當時的情況是這樣的。公司的一位部門經理先上臺發言,讓人意外的是,他一反平日的自信,表現得非常拘謹和緊張,坐在臺下的馬蕓不禁感到好笑。不一會,馬蕓上臺發言,她站在臺上還沒開口說話,突然想起之前那位部門經理的表現,忍不住提醒自己“我可不能像他那樣”,不料這一想卻壞了事,在眾目睽睽之下,馬蕓突然面紅耳赤、冷汗直流,一種從未有過的緊張感和窘迫感代替了之前的灑脫,她拿著發言稿,連事先準備好的內容都讀不出來……
從那以后,馬蕓就“病”了,只要是發言的場合她就會“失常”,面紅耳赤滿頭大汗,半天說不出話來,到后來她甚至無法給員工布置工作,更別提開會了,甚至一聽到開會的消息都睡不著覺。被“怪病”折磨了一年多之后,馬蕓找到了心理醫生,被確診為強迫癥。
被強迫癥折磨的不僅僅是馬蕓,在毓璜頂醫院心理康復科,記者了解到了形形色色的強迫癥患者:一位45歲的家庭婦女每天要花20分鐘到半個小時來反復確認煤氣灶是否關閉,緊張到滿頭大汗,心臟出現問題;一個19歲的高中男孩每天睡前強迫自己逐個檢查家中門窗,要一直默念八遍,長達兩個小時;一位七旬老人長達20多年來每天強迫自己洗手30多遍;一位中年男子因為強迫洗滌家庭用品到了癡迷的地步,家中沙發沒人敢坐,多年與妻子分居,家人的精神已瀕于崩潰……
“像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毓璜頂醫院心理康復科心理咨詢室主任醫師蘇路俠告訴記者,近幾年來,前來咨詢和就診的強迫癥患者一直在持續增多,僅記者采訪當天上午,就診的6名患者中就有3人是強迫癥。
據不完全統計,強迫癥患者已占心理康復科門診的1/3,這意味著在前來就診的心理疾病患者中,平均每三人中就有一個是強迫癥。強迫癥不僅給患者自己帶來了難以名狀的痛苦,因此導致家庭破裂、無法工作而辭職的例子也并不少見。
多源自完美性格和壓力過大
青少年發病率提升
要想“對付”強迫癥,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強迫癥。
強迫癥是以強迫觀念和強迫動作為主要表現的一種神經癥,通俗地說,就是明知道“我不該這么做”,但卻控制不住自己要去這樣做,結果反復這樣做了之后,為此感到痛苦不堪。蘇路俠告訴記者,強迫癥具體表現為幾大類,如強迫觀念、強迫動作、強迫意向、強迫情緒、強迫行為等等,像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見到或者聽說的某些人反復擦洗東西、反復檢查門窗煤氣的關閉、強迫計數、下班回家必須反復履行一套更衣程序等等都是屬于強迫癥的表現。就強迫癥狀而言,有些可能是某一癥狀單獨出現,也可能是多種癥狀同時存在,隨著時間的推移,癥狀內容也可能會不斷改變。
“我為什么會得強迫癥?”———面對醫生的診斷,幾乎每個強迫癥患者都會有這樣一個疑問。
“在強迫癥的發病中,遺傳因素、強迫性性格特征以及心理、社會因素均有著不同的影響。”蘇路俠告訴記者,“從門診情況來看,強迫癥很明顯更容易發病在那些性格內向、謹慎細心、過分注重細節、要求完美且特別在乎別人對自己看法的人群中,在前來就診的患者中,幾乎個個都是性格內向。”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社會心理因素是促發強迫癥的一個不容忽視的重要因素,思想的緊張、焦慮不安或對精神造成沉重打擊的意外事故都是強迫癥的誘發因素。“長期的思想壓力過大、精神緊張、心情沉重的人群都是強迫癥的高發人群,像工作壓力較大的白領階層,夫妻關系比較緊張、生活壓力較大的人或者那些追求完美、希望自己學習成績永遠第一的孩子等等。”蘇路俠告訴記者,在她接診的強迫癥患者中,有很多是高中或者初中教師,不難想象,由于工作的特殊性,教師的工作壓力往往更大,尤其是高中和初中畢業班的教師,由于追求完美,升學率的壓力較大,同行的競爭和對比又十分強烈,他們往往承受著來自外界和自身的多重壓力,因此成為容易被強迫癥侵襲的群體。
在前來就診的強迫癥患者中,并沒有明顯的年齡和性別特征,從男性到女性,從孩子到老人都有涉及,但近幾年出現了青少年患者增多的情況。就像之前提到的那樣,這些青少年多集中在學習壓力較大、對自己要求較為苛刻、要求完美、“一定要考上XX”的那些學生身上。
需要提醒的是,強迫癥雖然有一些高發人群,但并沒有明顯的差異性,比如,在記者接觸到的強迫癥患者中既有都市白領,也有農民。
勇敢直面強迫癥
專家給出對抗強迫癥方法
“事實上,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些強迫癥狀,包括我自己,但只要不影響正常生活就可以視為是正常的,不過,強迫癥的癥狀一旦到了影響正常生活、學習甚至給本人造成巨大痛苦時就必須進行治療。”
蘇路俠不無憂慮地告訴記者,和強迫癥發病率不斷上升趨勢相悖的是,人們對強迫癥的認知率卻非常的低,在被確診為強迫癥的市民中,只有3成人知道強迫癥,其余七成人對強迫癥幾乎一無所知,從記者接觸的幾個強迫癥患者來看,情況確實如此。據了解,有為數不少的強迫癥患者堅持認為自己“沒有病”,還有患者將強迫癥誤認為是軀體方面的疾病,做了一圈檢查下來卻不對癥,反而貽誤了病情。
由于認知的局限,在前來就診的強迫癥患者中,很少有一發病就來的,一般都是發病幾個月后才想到要看心理醫生,發病一到兩年的也不少見,有位老人已經被強迫洗手折磨了20多年才到醫院來看病。而對于治療來說,強迫癥的時間越長,治療起來的難度也就越大。
在如何界定“我的強迫癥狀是否需要就醫”的問題上,蘇路俠給有此困惑的人提供了一些依據:“當不可控制地反復出現某種觀念、動作或意向,并且為此感到焦慮和痛苦,明知這些癥狀不合理、不必要卻難以擺脫,且已經對自己的工作、學習甚至生活產生不良影響的時候,就需要及時就診。”
和任何心理疾病一樣,強迫癥的治療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心理醫生的指導下通過藥物和心理治療配合的方法進行治療。心理醫生提醒強迫癥患者,正確面對強迫癥是治療的第一步,如果自己得了強迫癥,對此要有清醒認識,當這些強迫癥狀出現的時候,要告訴自己“這不是我的問題,而是強迫癥的原因”,絕不要因此自責和痛苦。
“轉移注意力是對抗強迫癥的一個重要方法,也就是說,一旦強迫癥狀要出現的時候,就要將注意力迅速從強迫癥狀轉移到其他事情上,馬上離開這個念頭,去做其他事來取代這個強迫癥狀,比如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一些活動,像運動、散步、聽音樂、打籃球等等。”蘇路俠說,這種有意識地轉移哪怕只有幾分鐘,也是一次成功的“對抗”。
當然,對于強迫癥患者來說,轉移注意力并不是一件輕松的事,為此蘇路俠介紹了一種十分有效的“十五分鐘陽性強化法”。簡單地說,就是剛開始時,將強迫癥狀轉移到其他事情上的時間為5分鐘,第二次延長為6分鐘、第三次爭取7分鐘、然后8分鐘……直到可以延遲15分鐘以至于更長,這樣反復練習,不斷強化,可以達到十分有效的治療。
由心態導致的病根源也在心態———采訪最后,蘇路俠為市民送上了一條預防強迫癥的“良方”,那就是調整心態、正確積極地面對生活,不要總是一味地橫向和他人比較,而是縱向地自己和自己比較,輕松快樂地笑對人生。
關于強迫癥的對癥自查
當下列一條或一條以上的癥狀持續存在影響正常生活時,就應該考慮找心理醫生進行咨詢和治療了:
經常對病菌和各種疾病敏感,并毫無必要的擔心;
經常反復洗手而且洗手的時間很長,超過正常所需要;
有時會毫無原因的重復相同的話語好幾次;
覺得自己穿衣,清洗,吃飯,走路時要遵循特殊的順序;
經常沒有必要地反復做某些事情,例如檢查門窗,開關,煤氣,錢物,文件,表格,信件等;
對自己做的大多數事情都要產生懷疑;
經常不自覺地去想一些不愉快的回憶或想法,使人不能擺脫;
經常認為自己的細小的差錯就會引起災難性的后果;
時常無原因地擔心自己患了某種疾病;
時常無原因地計數或多次吟唱某一段歌曲;
在某些場合,很害怕做出尷尬的事;
當看到刀、匕首和其他尖銳物品時會感到心煩意亂;
為要完全記住一些不重要的事情而困擾;
有時會毫無原因地破壞某些物品,或傷害他人;
在某些場合,即使當時生病了,也想暴食一頓;
當聽到自殺、犯罪或生病這類事情時,會心煩意亂很長時間,很難不去想它;
有潔癖、幻想癥、電郵綜合癥、自慰過度等表現。
下一篇:太追求完美加重強迫癥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強迫癥患者拒絕“走火入魔"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