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青少年犯罪是世界各國普遍面臨的社會問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對青少年犯罪實行綜合治理,控制了青少年犯罪增長的勢頭。但是由于一些因素的影響,青少年違法犯罪問題在一些地方仍然很突出,并且呈現出“四高一低”的趨勢,即:青少年暴力犯罪比例偏高;14至18周歲年齡段強奸、搶劫犯罪比例偏高;18周歲至25周歲年齡段盜竊、搶劫犯罪比例偏高;農村青少年犯罪比例偏高及青少年違法犯罪年齡偏低,潛伏著巨大的社會危害性。
從某市1999年以來辦理的56起青少年犯罪案件看,青少年犯罪的主要有以下幾種。
好奇
青少年對外界事物充滿了好奇,這是他們的天性。但由于他們的社會閱歷淺,辨別是非的能力差,有時對好壞良莠缺乏全面正確的判斷,在缺乏良性誘導的情況下,就會在好奇心的驅使下隨心所欲,甚至走向違法犯罪的道路。如少女禾某,本是一位品學兼優、多才多藝的中學生,因看到一些大齡青年吸食毒品,在好奇心的驅使下也試了試,結果一發而不可收,最后發展到以賣淫換取毒資的地步。
盲從
在一些共同犯罪中,相當一部分青少年并沒有完全認識自己的所作所為,只是隨其他成員盲目干事,人云亦云,沒有明確的犯罪動機。如一個少年搶劫、盜竊團伙,6人中有3人不滿12周歲,這3人跟隨一個16歲的“頭目”在兩年內作案數十起。當問到他們為什么犯罪時,他們都說:“他(指‘頭目’)讓我們干的。”像這樣的作案人占總數的20%還多。
攀比虛榮
近年來,受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不良社會風氣的影響,一些青少年幼小的心靈里種上了貪慕虛榮的種子,講排場、講穿戴、講吃喝,好逸惡勞,夢想一夜暴富,導致他們不擇手段地侵犯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權利。
一個年僅18歲的姑娘楊某,只是為了把自己和男友打扮得漂亮瀟灑,就在四年中侵吞公款60余萬元。因貪慕虛榮而走向犯罪是近幾年青少年犯罪最突出的特點,在56起案件中有17起,占30.35%,特別值得警惕和關注。
逆反
從生理角度講,青少年正當逆反強烈的時期,對一些家長的“棍棒教育”和學校片面追求升學率、歧視差生的做法,一些青少年“不堪忍受”,產生了強烈的對立情緒,嚴重時他們甚至會采取暴力手段進行反抗。如16歲的少年劉某,因偷家里的錢玩電子游戲,受到母親的打罵批評,心生不滿,竟然活活勒死了親娘;一個12歲的初中生,因違反學校紀律,被老師罰站,竟將老師打成重傷。青少年本是天真無邪的,如此駭人聽聞、喪失人性的案例,也給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不當敲響了警鐘。
報復
蓄意報復是青少年故意傷害、故意殺人的主要動機之一。由于青少年狀態不穩定,控制力不強,容易沖動,當遇到別人的挑釁時,往往表現得格外煩躁,缺乏理性思考。如18歲的劉某,因為誰先上樓的問題和鄰居發生口角,竟然喪失理性舉刀將鄰居砍成重傷。
尋求刺激
由于一些腐朽的精神文化產品的腐蝕和誘導,一部分青少年對物質和精神生活有著畸形的追求,喜歡尋求一些所謂的刺激,甚至超越了法律和道德的范疇。如一名16歲的初中生,因受黃色書刊、錄像的影響,采用暴力手段將一個7歲的幼女奸淫后又將其殺死滅口,犯罪手段特別殘忍,令人吃驚,發人深省。
從上述青少年犯罪的來看,社會、家庭、學校等各方面不良因素的影響都在他們心靈中有著不同程度的折射和反映。因此,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的根本,一方面是要針對青少年的生理和特點,加強對青少年的法制及思想品德的教育,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和人生觀,還要在教育中講究方式、方法和策略,把青少年的思想引導到健康向上的軌道上來;另一方面,還需要全社會共同的努力,以進一步凈化社會風氣,創造積極健康的社會環境,加大綜合治理力度,徹底根除滋生青少年違法犯罪的土壤。 >>>下一篇:社區矯正與青少年犯罪預防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青少年犯罪呈現的特點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