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加入收藏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成長心理 > 青春期心理

青春期心理

走出“貧困生”陰影 心理脫貧更重要

分類: 青春期心理 心理詞典 編輯 : 心理知識 發布 : 09-30

閱讀 :442

        前不久,有報道稱一位名叫鄧欣的女孩高分考上了昆明醫學院,可是在得知被高校錄取的消息后,母親李粉香自感無力負擔其高額的大學學費而在家中自縊身亡,這則消息引發了有關資助方式、貧困生還貸能力的反思。

  眼下人們越來越關注到“窮學生”的生存現狀,其艱難的生活窘境觸目驚心。許多貧困生將很大精力用在聯系勤工助學上,他們在食堂買最便宜的飯菜,有的甚至不吃菜只吃些主食,一天的花銷僅三四元錢。而與此同時,相當一部分“貴族”學生卻是手機、電腦、數碼相機樣樣俱全,月消費達千元以上。如此近距離的對比,易造成大學生攀比,尤其是對貧困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不利。

  目前,據有關部門調查,在全國普通高校719萬在校生中,家庭經濟有困難的學生約占20%,特別困難約占5%~7%。調查表明,70%以上的貧困生認為自己承受著巨大的學習、生活壓力,這些壓力對他們造成了較大的困擾,而貧困生們并不懂得該如何去化解。

  隨之而來的是一種新的“貧困現象”悄然而生———一些貧困大學生成為在承受經濟壓力的同時又面臨著“貧困”的“雙困生”。越來越多的雙困生因失衡造成的悲劇也暴露出來。然而針對貧困大學生的現狀是一個紛繁復雜的問題,加大對他們的物質幫助固然重要,但盡心維護他們的人格自尊、幫助他們“脫貧”同樣不可偏廢。采訪中幾位專家學者都認為關乎貧困生貧困的內在因素是:個人認知態度和認知方式的影響等,外在因素則是社會大環境的影響;學校微環境的影響;對貧困生資助方式不當的影響等,幾位專家就貧困生的“脫貧”問題也有著不同的理解。

  貧困生需要改變個人認知態度

  方鋼(北京林業大學系教授):不能將貧困視為自己的“錯誤”

  自卑是貧困生的特點,他們往往比常人更加敏感,容易形成情緒和情感上的強烈波動。由于這種特點,使貧困生在人際交往和群體活動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難,表現出明顯的不確定性和不穩定性。他們有融入群體的強烈愿望,但又往往因為自身的問題導致矛盾和沖突,不少人因害怕被別人看不起而自我封閉,顧影自憐,并把貧困視成一種恥辱。由于其年齡與閱歷的影響,貧困生還不能充分意識到,家庭經濟貧困是由于地理位置、環境條件、父母的受教育程度與能力等多種因素造成的,其中家庭所在的地理位置、環境條件非常重要。而家庭經濟貧困不是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他們忽略了貧困并不是缺點,更不是恥辱。他們把貧困當成無能、當成丟人、當成恥辱,并因此引發了許多問題,即由經濟貧困導致貧困。一些學生不愿承認自己的貧困,因此一次次失去受資助的機會;一些學生在物質上得到資助后,精神上卻陷入了深深的負疚與自責之中。

  [案例分析]

  交通大學的學生沈丹稱,現在家境貧寒的學生加入到學生組織中去的較少。而活躍在學生組織中的,大部分是家庭條件優越的所謂“富學生”。這種情況其實并非學生本身產生了不同的對學生組織的看法,而是一個“錢”字作祟。進入到學生組織里,必然要增加大量的交際,這就需要有一定的經濟基礎。因此,有錢的學生更容易、更喜歡到學生組織中去,交朋結友、開展社交,而貧困一點的學生自然就敬而遠之。由于在學校社交范圍的寬窄迥異、消費能力上的差別,學生之間的精神狀態也顯現出很明顯的差別。一般是富裕一點的學生比較活躍,而貧寒一點的學生則相對自我封閉。這種情況下,學校應該多創造條件,給予貧困生參加社會交流以更多的鼓勵與獎勵。不能讓貧困生沉浸于自己完全否定的態度和情感體驗,缺乏生活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面對經濟貧困、生活困難的現實,常常會感到自己無能為力,從而喪失挑戰困難的勇氣和信心,在上采取了逃避、退縮的應對方式。

  李尚謙(首都師范大學教授):過分強調虛假的“自尊”

  一部分貧困生過于強調所謂的虛假“自尊”,并將貧困作為別人厚待自己的“理由”,向學校、他人源源不斷地索取著物質、精神上的需要,有的貧困生因為有社會捐助而產生了依賴,這種將個人希望全盤寄托于他人身上的做法,致使他的內心十分脆弱,往往總會認為自己得到的關心和照顧沒有別人多,就不痛快,煩惱、哀嘆、憤怒的情緒隨之而生。加之“金錢至上”等一些不良的亞文化也走進了“象牙塔”,社會上的一些不良現象,也影響了大學生交往多以經濟條件的好壞來劃分的,一些貧困學生為了所謂的尊嚴,不擇手段地與“富學生”攀比,他們并不愿意把貧困看成是磨難,而是當成生活中難以承受的挫折,并由此產生了種種問題。

  [案例分析]

  一些貧困生把銀行申請的助學貸款和學校的助學金去買手機,又經常去大吃大喝。之所以出現這類情況,是因為此類學生大多性格外向、好強、愛面子、圖虛榮、好攀比、追求享樂與高消費,待人不真誠、虛偽。他們雖然也屬于貧困生,但卻由于圖虛榮、愛面子,往往打腫臉充胖子擠入闊人之列,讓大家刮目相看。如個別大學生為了證明自己有錢,慷慨拿出銀行和學校的助學金來擺闊,卻欠交或不交學費,非常令人痛心。
貧困生需樹立個人認知的正確方式

  李尚謙(首都師范大學教授):學業挫折導致障礙

  很多貧困生容易將生活中的一切挫折都歸于“貧困”,這種想法是錯誤的。在端正個人認知態度后,應權衡個人認知的正確方式,這體現在面對挫折時的處理方法。有些貧困大學生在中學成績一直比較好,雖然貧困,但學習突出,心里有明確的奮斗目標,自感比較充實。到了大學,看到許多家境好的同學,生活講究,花錢比較自如,他們一方面很羨慕,一方面又很自卑。有的貧困生就產生了我生活上不能和你們比,就要在學習上比你們強的想法。他們把時間安排得很滿,把學習成績當成了主要的、甚至是唯一必須的選擇,這就從上壓制了自身進退緩沖的余地,增加了自己的壓力。一旦因學習方法不當或其他原因,導致學習成績不理想,就會產生挫折感。隨著時間的流逝,這些同學越來越感到力不從心,大腦疲倦,甚至對學習產生厭倦和抵觸。如果貧困生將學業上的挫折簡單地歸結于“貧困”,那么就會使問題不斷惡化升級,最后形成嚴重的障礙。

  [案例分析]

  劉亦(化名):“我以前在省里的高中是全班第一,現在我發奮學習,希望能以優異的成績畢業,并且可以贏得富裕學生的自尊與另眼相看。”這類學生往往以獲得他人贊許的手段作為其課業學習的唯一內驅力,容易導致學習疲勞,而對學習內容本身缺乏興趣,易產生厭倦與抵觸情緒,增加學習精力消耗。有些貧困生由于學習方法不當,學不得法,事倍功半。所以,對這類貧困生的輔導,學校應及時給予指導,一靠端正其學習態度,將自身學習與祖國建設聯系起來,胸懷遠大理想,腳踏實地。二要掌握科學的學習規律,學會選擇適于自身特點的學習方法。三要培養自己抗干擾的能力,學會運用思維阻斷法阻抑胡思亂想。

  李志霞(大慶石油學院人文科學學院副教授):素質教育造成個性發展不健全

  大學畢業后自主擇業的壓力是導致貧困生問題的原因。當前大學畢業生就業實行雙向選擇。在新舊體制轉型期,由于社會機制還不夠完善,人才市場的擇業競爭還存在一些不公正的現象。貧困大學生既沒有父母可以依賴,也沒有金錢作為后盾,加之自身在風度、言談、氣質等方面還有不足之處,因而面臨的就業壓力更大,上便容易產生焦慮、緊張、神經質等問題。大多數貧困生來自文化環境和教育條件相對落后的農村,這些地方的中小學教育長期以來以應試教育為主,素質教育在這些學校只是一句空話,很多學校的音樂、美術、體育課都不能充分開展起來,外語、計算機等課程學習條件也不行,因此導致學生綜合素質較差,個性缺乏充分發展,在選擇職業方面也受到了阻礙。

  [案例分析]

  貧困生小白(化名):“在暑假期間我往往兼職二至三份工作,平時在校園內我會發散一些廣告傳單,也會招致白眼。一個月我身上只有二十元,我會先考慮有沒有需要的重大課程或考試花銷,選修的課程我不去,剩下時間好打工。”貧困生渴望盡快畢業謀求工作。據調查在校50%的貧困生學習的目的是為“工作”,并不是“出于對知識的渴求”,過去,升入大學是“天之驕子”,意味著跳出了“農門”有了金飯碗,而今天,上大學就憂慮就業。學校應多展開人才交流與社會實踐,讓貧困生正確樹立求學的觀念,而非急功進利的態度,多為他們安排職業咨詢等活動,以便讓他們早日找到自己在社會上的角色定位,減少他們內心的壓力。

  對貧困生的資助方式是否不當

  李志霞(大慶石油學院人文科學學院副教授):貸款上學如同貸款買車

  對貧困生的各種資助工作,本來是件好事,但如果資助方式不當,則會產生負面影響。例如,讓貧困生在接受資助時公開亮相并向資助者反復鞠躬、敬禮等,使一些貧困生感到在物質上受到資助的時候,精神上卻在遭受重創。覺得自己成了一個可憐的被施舍者。自尊心受到嚴重傷害,導致自卑、抑郁、嫉妒加重。
[案例分析]

  有些貧困生談道,“現在社會上招貼了一些免費的宏志班、社會捐助組織,但每次他們在捐助的時候,都會請很多媒體前來到場,做重點宣傳報道,弄得沸沸揚揚,全班甚至全校同學都知道我參加這類活動,真的是對有很大壓力。”這種捐助方法并不能真正幫助貧困生,物質的貧窮并不重要,關鍵是學生怎么看待和理解貧窮。從某種意義上說,社會對于貧困大學生的捐助并非“關愛”而是“憐憫”,這強化了他們的弱勢。社會救助貧困生的觀念需要變革,同時應完善貸款機制,讓貸款上學就如貸款買車、買房一樣,成為一種正常現象,從而做到在社會文化和價值導向上幫助和引導貧困大學生。

  李尚謙:(首都師范大學教授):視“貧困”為一種常態

  “隱形資助”從某種程度來說,其實也是在暗示著他們不同于常人的位置。但相比其他一些方式,它更能保護個人的隱私。但應該讓更多貧困生理解隱形資助的目的是什么?是幫助他們戰勝挫折的武器,而不是掩藏貧困的遮羞布。其實窮困并非他們的錯誤,光明正大的物質援助為何要隱藏。這種情況的出現也印證著社會上“嫌貧愛富”的不良心態,把貧困視為缺點。我們更應坦然面對貧困,讓社會上的人們將貧困當作一種“常態”,并不是一種人人閃躲不及的“恥辱”。

  [案例分析]

  師范大學李紅(化名):“現在的很多學校自行將住宿等費用劃分為A、B、C,并給學生分類,這種情況非常普遍。而且高校發給貧困生的物品還做了特殊的標簽。”這些做法往往會觸動貧困生的敏感。高校應該以一種自然、不是作秀的態度去關懷貧困生。更重要的是,學校應根據貧困生的具體實際,在幫助貧困生解決經濟困難的同時,也應以同樣高度的責任感去幫助這些同學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鼓勵他們在困境、逆境面前不低頭、不畏縮、不自卑,能夠正視困難、勇往直前、積極進取。培養他們自強不息的意志品質,提高他們的承受力。要讓貧困生認識到國家以及學校財力畢竟有限,要徹底解決他們的經濟困難問題,還需要他們個人及其家庭共同想辦法,不能一味地等、靠、要。

  學校微環境的改變不容樂觀

  方鋼(北京林業大學系教授):培養良好的“”空間

  物質上給予資助外,眼下高校對貧困生健康關注并不充分。貧困生作為一個特殊的人群,近年來受到了全社會和學校的極大關注。但是,冷靜地觀察一下就會發現,這種關注主要表現在經濟資助方面,而對貧困生的狀況、思想狀況了解、關注得很少。助困與育人相脫節,工作中缺乏針對性和系統性。許多學生的問題實際上早在中學就已經非常明顯,有些甚至相當嚴重。但中學為了提高升學率,在學生檔案上根本不反映,致使學生到大學后因得不到及時發現、及時矯正而使問題嚴重化。

  [案例分析]

  體育大學韓興(化名):“有時同學要我一起出去吃飯,去吧,自己沒有那么多錢;不去吧,又覺得不合適,也怕別人說自己‘小家子氣’,因而就對家境好的學生避而遠之。”高校中貧困生與富裕生之間的裂痕越來越深,貧富兩極的學生缺少交往機會,因而要十分注意加強學校、班級、宿舍等育人環境建設。要注意在學校和班集體中培養團結友愛、相互理解、互相幫助的良好風氣,同時要充分發揮學生會、社團的作用,積極開展互助活動,為貧困生消除自卑、孤獨等障礙,促進健康發展,營造良好的環境氛圍。讓貧困生感受到社會和學校的溫暖,人與人之間的真摯感情,從而消除經濟困難給貧困生帶來的精神上的壓力。
李志霞(大慶石油學院人文科學學院副教授):做好貧困生咨詢與指導工作

  高校應針對貧困生的問題,點面結合,組織咨詢專家有針對性地對他們的生活、學習和發展給予具體指導。促使貧困生能夠面對現實、適應環境,提高自我保健能力。學校通過集體咨詢、個別面談咨詢、電話咨詢、通信咨詢等咨詢形式,對發現有危機或障礙的貧困生,主動進行咨詢、了解、干預,幫助他們克服障礙,必要時應與家庭配合,共同做好學生的工作,減輕學生的壓力。

  [案例分析]

  很多高校通過開展“受助者助人”、“愛心傳遞”等活動,使貧困生認識到,自己已經得到了資助,但還有一些和自己一樣困難甚至比自己更困難的人沒有得到資助,讓他們通過積極參加公益活動在奉獻社會中升華自己。這種系統活動對貧困生的身心都有益處。另外學校通過專題講座、主題班會、小型討論會等形式進行人生理想教育、知識教育、典型案例教育,指導他們學會自我調適,幫助他們樹立信心,完善個性,戰勝自我。社會大環境需改變貧困生“弱勢形象”

  李志霞(大慶石油學院人文科學學院副教授):貧困生應改名為經濟困難學生

  社會上總是直呼經濟窘困的學生為貧困生,其實最好將貧困生改稱為經濟困難學生,因為他們僅僅是經濟困難,他們的精神很富有,名稱的區別很關鍵,應該讓這些學生隨時隨地都認可自身的價值與內心的光明,貧困只是暫時的經濟上的不獨立,而不是內心的不健康。現在全社會都在議論貧困生的話題,資助貧困生是一件大好事。但對這一不幸的群體來說,他們往往會感受到有一種屈辱,本來脆弱的經不起有些企業、社會團體等等以“助貧”為旗幟的輪番“展覽”。

  [案例分析]

  在紐約冬天常常積雪,然而公立學校仍然堅持上課。因為在紐約有許多富豪,也有許多貧窮的家庭,后者白天開不起暖氣,吃不上午飯,孩子的生活全靠學校的免費午餐。學校停課這些孩子就要挨餓受凍。學校寧肯麻煩也絕不停課。為何不讓富裕的孩子在家里享受,讓貧窮的孩子去學校享受免費的午餐和暖氣呢。國外老師的答復是,不愿意讓那些貧苦的孩子感到他們是在接受救濟,因為“施舍”的最高原則,是保持受施者的尊嚴。

  李尚謙(首都師范大學教授):助學制度有待革新

  上學的根本目的是讓貧困者擺脫貧困,因此解決貧困生問題關鍵在于提高教育質量和改革人才培養機制,培養符合需要的人才。但貧困生問題的深層次解決須仰賴高等教育制度的革新。一方面改革高校收費制度,采用世界通用的高等教育成本分擔辦法,采取政府撥款、學校籌集(絕非收家長的錢)、民間基金、個人收費的方式來解決。

  [案例分析]

  日前,有報道稱一位名叫鄧欣的女孩高分考上了昆明醫學院,可是在得知被高校錄取的消息后,母親李粉香自感無力負擔其高額的大學學費而在家中自縊身亡,引發了有關資助方式、貧困生還貸能力的反思。其實向國家的助學貸款求助是目前很多貧困生的求學出路,國家之所以投入巨大精力和財力去搞這項“大學生助學貸款”工程,為那些貧困學子開辟“綠色通道”,其目的無非是想讓這些學生能夠上得起大學,學得到知識,從而改變自己貧困的命運。但國家在助學貸款上投入的是政策、態度、信譽和擔保,而貧困學生投入的則是刻苦學習以及背負四年后償還巨額貸款的思想包袱和精神壓力。貧困生畢業后,有誠信的大學生背負著貸款壓力去努力找工作償還貸款,而缺乏誠信或者實在無力償還貸款的學生,則會選擇不了了之。這些貸款也會轉嫁在國家身上。相比之下,西方國家的公立大學,個人收費只占非常小的份額,而私立大學大面積的獎學金覆蓋率,亦可使貧寒子弟一顯身手。另一方面,適當放寬學籍管理。貧寒子弟可以先打工幾年來籌措學習費用,學校為其保留學籍。這種方式更靈活些,能有效地解決貧困生的生活窘境。

  中心提示

  前不久,有報道稱一位名叫鄧欣的女孩高分考上了昆明醫學院,可是在得知被高校錄取的消息后,母親李粉香自感無力負擔其高額的大學學費而在家中自縊身亡,這則消息引發了有關資助方式、貧困生還貸能力的反思。

  眼下人們越來越關注到“窮學生”的生存現狀,其艱難的生活窘境觸目驚心。許多貧困生將很大精力用在聯系勤工助學上,他們在食堂買最便宜的飯菜,有的甚至不吃菜只吃些主食,一天的花銷僅三四元錢。而與此同時,相當一部分“貴族”學生卻是手機、電腦、數碼相機樣樣俱全,月消費達千元以上。如此近距離的對比,易造成大學生攀比,尤其是對貧困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不利。

  目前,據有關部門調查,在全國普通高校719萬在校生中,家庭經濟有困難的學生約占20%,特別困難約占5%~7%。調查表明,70%以上的貧困生認為自己承受著巨大的學習、生活壓力,這些壓力對他們造成了較大的困擾,而貧困生們并不懂得該如何去化解。

  隨之而來的是一種新的“貧困現象”悄然而生———一些貧困大學生成為在承受經濟壓力的同時又面臨著“貧困”的“雙困生”。越來越多的雙困生因失衡造成的悲劇也暴露出來。然而針對貧困大學生的現狀是一個紛繁復雜的問題,加大對他們的物質幫助固然重要,但盡心維護他們的人格自尊、幫助他們“脫貧”同樣不可偏廢。采訪中幾位專家學者都認為關乎貧困生貧困的內在因素是:個人認知態度和認知方式的影響等,外在因素則是社會大環境的影響;學校微環境的影響;對貧困生資助方式不當的影響等,幾位專家就貧困生的“脫貧”問題也有著不同的理解。

下一篇:不應對中小學生進行心理測量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狀元粽熱銷給考生心理壓力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人妻精品久久无码区洗澡| 久久亚洲中文无码咪咪爱| 无码人妻丰满熟妇精品区| 青青草无码免费一二三区| 精品无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51安| 亚洲?V无码成人精品区日韩| 久久亚洲日韩看片无码| 亚洲中文字幕伊人久久无码| 日韩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亚洲区日韩区无码区| 日木av无码专区亚洲av毛片| 无码国模国产在线观看| 免费无码VA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一国产一无码一日韩| 最新亚洲人成无码网www电影| 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AV| 亚洲av中文无码乱人伦在线播放 | 人妻夜夜添夜夜无码AV| 无码av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秋霞电影秋 | 人妻中文字系列无码专区| 中文字幕无码av激情不卡| 狠狠久久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 亚洲av中文无码| 亚洲欧洲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中文字幕| 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人妻蜜桃| 色欲aⅴ亚洲情无码AV蜜桃|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网址| 亚洲性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成人无码AV在线| 中文字幕无码乱码人妻系列蜜桃| 免费A级毛片无码A∨免费| 精品日韩亚洲AV无码|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 亚洲日韩中文字幕无码一区 | 国产成人精品无码专区| 亚洲成a人无码亚洲成www牛牛| 永久免费av无码不卡在线观看| 在线观看成人无码中文av天堂 | 日韩丰满少妇无码内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