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存感激
阿拉伯著名作家阿里,有一次與吉伯、馬沙兩位朋友一同出外旅行。三個人行經一處山谷時,馬沙失足滑落,吉伯拼命拉住了他,將他救起。馬沙在附近的大石頭上用力刻下一行字:“某年某月某日,吉伯救了馬沙一命。”三人繼續前進,來到一處河邊。吉伯與馬沙為了一件小事吵了起來,吉伯一氣之下打了馬沙一耳光。馬沙跑到沙灘上寫了一行字:“某年某月某日,吉伯打了馬沙一記耳光。”阿里懷著好奇心問馬沙:“你為什么要把吉伯救你的事刻在石頭上,而把打你耳光的事寫在沙灘上?”馬沙平靜地回答:“我將永遠感激并永遠記住吉伯救過我的命,所以刻在石頭上;至于他打我的事,我想讓它隨著沙子的消失而很快忘記。”
馬沙說得好!一個人應該忘記別人的缺點和過錯,應該記住別人的優點和關愛而心存感激。一個人只有心存感激,學習、工作、生活才會少一些耿耿于懷,少一些怨氣,少一些煩惱;只有心存感激,心態才會平和,才會健康,心境才會像藍天一樣潔凈,像泉水一樣安祥寧靜。古代早有“投之以桃,報之以李”、“受人滴水之恩,當以涌泉相報”的美德,我們應當發揚光大之。春秋戰國時的寇不韋為避兵災逃至剡溪,徘徊于天姥山下,他與妻子在一株極其繁茂的大樹下住了一夜。第二天清晨,寇不韋舉起斧頭想砍下樹枝當柴燒,他的妻子阻止他說:“我們能夠活下來,多虧了它。我們應該像敬仰自己的慈母一般感激它。”連一棵樹都要感激,更不用說關愛過我們的人了。
關愛過我們的人,不僅是指上級、長輩、老師、同事、同輩,而且還包括下級、晚輩、學生等等。這里還有一個典型的事例。日本歌伎大師勘彌,有一次在一部戲里扮演古代的一位徒步旅行的百姓,正當他要上場時,一個門生提醒他說:“師傅,你的草鞋帶松了。”他回了一聲“謝謝你”,然后立刻蹲下,系緊了鞋帶。當他走到門生看不到的舞臺入口處時,他又蹲下把剛剛系緊的鞋帶又弄松,顯然他是要以松垮的草鞋帶來表現一個長途旅行者的疲憊。當時有位記者到后臺采訪,親眼看到了這一幕,他好奇地問勘彌:“您為什么不當場教那位門生呢?他還不懂演戲的真諦嘛。”勘彌說道:“要教導門生演戲的技能,機會多的是。在今天的場合,最要緊的是教導他學會感激別人對自己的關心。”
心存感激是一種健康的心態,是一種純潔的品質,是一種完美的人格。心存感激一旦升華為回報社會的博愛之情,它將是滋生善良和愛心的土壤,愛心之花就會絢麗盛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