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青少年人際交往與人際關系,伴隨著性的成熟,身體發育的急劇變化,自我意識的形成,認知能力的發展,青少年在人際交往上也日益顯示出與童年完全不同的特點,并在人際關系上建立了新的模式。
(一)交往對象的變化
少年期由于自我意識和獨立性的發展,交往對象的重點開始向同齡伙伴轉移、感情的重心也逐漸偏向關系密切的朋友。因為與同齡伙伴交往的平等關系能提供父母所不能提供的心理穩定感、認同感和發揮自身能動性的機會和場所,通過朋友之間分享共同的情感、矛盾、憂慮和困難,在相互幫助和尊重中滿足了自我發展的需要。初中是學生結交知心朋友的高峰期,到了高中階段,青少年幾乎達到了一個結交同性朋友的猛增期。
(二)交往方式的變化
青少年由于自我意識的增強、身心方面的矛盾的出現造成心理上的不安和焦燥。他們需要一個能傾吐煩惱、交流思想、表露自我并能保守秘密的地方。小學時團伙式的交往已滿足不了這種要求,因而他們交友的形式開始注重個人內在素質的特征,交往內容也逐漸從活動的外在層面向內在認識和體驗方面發展。他們選擇朋友的標準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 有共同的志趣和追求,(2) 有共同的苦悶和煩惱,(3) 性格相近,(4)在許多方面能相互理解等,這一階段朋友之間的關系十分密切,所建立起的友誼相對穩定和持久。
(三)擇友特征的階段性變化
青少年對朋友的選擇是以其對交友意義的新認識為基礎。青少年人際交往與人際關系,少年期朋友的選擇主要以活動為中心,只要愉快相處就是朋友,朋友之間要絕對忠誠、坦白、保守秘密,遵守無形的伙伴關系準則,齊心斥責對朋友的叛變等。
高中時期的青少年友誼要比少年時穩定和深刻的多,他們在擇友時更注重內在的品質和情趣,即強調對方的氣質、性格、能力和興趣愛好等。青少年人際交往與人際關系,由于此時青少年的判斷力、自我調節能力都得到了相對的提高,因而能夠做到求大同、存小異,朋友間的一些非原則問題不會影響友誼的繼續。由于青少年志趣愛好不斷的拓展,內心的豐富使高中生的交往領域比少年廣泛的多,他們更傾向于選擇不同的朋友來滿足自己不同的需要。
下一篇:大學生的錯誤心理狀態有哪些恩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讓孩子們從德育中感悟親情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