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5名高三女生因長期過度緊張,課堂上突然頭暈抽筋,情況危急;一名初中生因聽不懂課,焦慮地當堂割破手指;一位小學五年級的女孩因成績不好,產生嚴重的逆反,公然在教室里拉大便。安徽省合肥市日前發生的一連串類似事件,引發人們思考:誰來關注孩子的心靈?
合肥市教育局基礎教育處衛生健康專家王敏在談到目前中小學生健康狀況時,顯得憂心忡忡。她與合肥市衛生防疫站不久前對合肥市及周邊三縣的3000多名中小學生展開了調查,發現28.1%的孩子出現抑郁癥狀,16.9%的孩子患有焦慮癥。
王敏老師分析說,自卑、急躁、固執、自言自語、愛哭鬧,直至影響身體健康,都是孩子存在精神障礙的表現。而缺乏與家長、老師心與心的交流是產生這些問題的關鍵原因。她所了解的個案數不勝數。一位父母離異的六年級女生承載著單親母親不可理喻的過高期望:每學期必須考第一。巨大的壓力,折磨著孩子整晚整晚睡不著覺,在保持了5年全班第一后,孩子的成績開始下滑,一考試就全身打抖,最后根本無法正常學習,只能暫時回家休學。
王敏介紹說,一些借讀于重點學校的孩子,健康問題尤其突出。本校學生的歧視、家長的過高期望、老師疏于關心,使得這些孩子普遍存在自卑、抑郁的癥狀。
兒童教育專家趙石屏提醒說,隨著現代社會競爭的加劇,人們負荷加重,成人不健康的現象明顯上升,但是很少有人注意到成人的問題都是從小積累起來的,從這個程度上說,兒童的健康更為重要,如果不及時開導、教育,會影響兒童適應社會的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和學習成績。
孩子的健康問題引起了教育界的重視。一些大中城市的中小學開始設置咨詢室,以幫助孩子們解開心中的“結”。合肥市教育局近日在此基礎上,啟動了“走入學生家庭、走入學生心靈”的拉網式家訪行動。“你愿意在休息日補課嗎?”“你最想對老師、家長說什么”“你感覺班級氣氛如何?”……從10月1日至11月10日前,合肥全市范圍的中小學班主任及任課老師將帶著這些問題開始家訪。活動結束后,學校還要認真梳理家長和學生問卷的反饋情況,針對學生和家長提出的問題進行反思。而教育部門也將“雙走入”活動納入教師師德考評和學年度考核之中,作為一項長期開展的活動堅持下去。
不過,合肥市教育局基礎教育處處長毛洪亮呼吁更多的家長也投入到中小學生健康教育行動當中,學會與孩子們談協議,而不是總把自己的意愿強加于孩子
>>>下一篇:玫瑰女與白菜女,哪種女人更幸福?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透析孩子的“戀物怪癖”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