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孩子對特定物品產生依戀是令不少家長頭痛的難題,這種現象從孩子1歲前便出現,一般至七八歲后才逐漸消失。家長們與其著急著為孩子的“戀物”妄下診斷,強行改正,不如先弄清孩子“戀物”背后的秘密,有效地對癥下藥。
依戀布熊的樂樂
出鏡寶寶:樂樂,男(4歲)
樂樂的爸爸媽媽工作都很忙,在樂樂的記憶里,他們從來沒有陪他上過一次公園。樂樂在家由保姆阿姨照料,但阿姨還要做家務活,只得常常將他放在沙發上看電視。要不是小布熊的陪同,樂樂不知有多孤單!
樂樂很愛他的小布熊,甚至上幼兒園時也要把小布熊帶在身邊。如果老師不讓帶,他就一個人坐著發呆,動輒大哭,甚至向小朋友發脾氣。
解密:樂樂的戀物行為緣于他未能對父母形成一種安全的依戀。一般情況下,孩子從6個月起就出現了依戀需求,如果父母經常與他分離、對他缺少愛心、生活環境枯燥無味等,孩子便難以形成良好的依戀,部分孩子會因此將依戀轉移至某些物品上,造成對父母等親人親情的淡漠。
建議:愛是孩子成長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在缺少關愛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往往會存在諸多、行為問題,甚至在成年后將難以適應社會。家長平時應當盡量抽出時間陪伴孩子;自己能夠替孩子做的事不要推給別人;適時將對孩子的愛說出來,讓孩子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家長對他的愛。當親子之間形成了良好的依戀關系,孩子的戀物行為就會自然消失。
缺乏安全感的葉子
出鏡寶寶:葉子,女(3歲)
葉子3歲了,爸媽決定與她分床睡。當他們將這個決定告訴葉子時,葉子說什么也不干,因為她怕魔鬼,怕黑,怕大灰狼偷偷從夢里跑出來把自己吃掉。晚上,媽媽將葉子抱到專門為她準備的小房間,葉子哭著要跑回爸爸媽媽的臥室,但媽媽堅持關上了葉子的房門……半夜,媽媽偷偷來到葉子的房間,發現葉子已經抱著小被子睡著了,小被子上印著葉子最崇拜的孫大圣。
葉子終于習慣一個人睡了。一次,媽媽拿葉子的舊被子去拆洗,換了其他被子,可葉子哭鬧著不肯睡,媽媽不得不重新換回了那床印有孫大圣的被子。
解密:葉子“戀”上印有孫大圣的小被子,是因為它能給葉子帶來安全感。孩子的心靈極其敏感和脆弱,當她孤身一人進入陌生的環境,這時熟悉的物品往往能夠起到釋放緊張、緩解壓力、幫助她適應陌生環境的作用。
建議:不要讓孩子過早置身于會引起他恐懼的環境,比如將未到入園年齡的孩子送進幼兒園等,以免來自新環境的刺激超出他承受能力的范圍。當孩子即將進入陌生環境或接觸陌生事物時,提前讓他有準備并陪伴他適應,如在孩子獨睡初期,在睡前給他講能夠讓他安睡的故事,剛入園時,到幼兒園陪伴孩子,逐步消除他對新環境的不安和恐懼等等。
“皮膚饑餓”的琪琪
出鏡寶寶:琪琪,女(3歲半)
爸媽在琪琪未滿周歲的時候就離婚了。雖然爸爸對琪琪悉心照顧,但卻從來不抱琪琪,更不用說親她了。琪琪膽小、孤僻,不太愛跟人說話,唯一的樂趣就是玩長毛兔玩具。她總是將長毛兔摟在懷里,輕輕撫摸它,并用自己的臉和身體去蹭長毛兔。
夏天到了,琪琪的身上長滿了痱子,爸爸帶她到醫院檢查,醫生說問題出在那只長毛兔上!爸爸要將長毛兔扔掉,可琪琪說什么也不肯。
解密:琪琪的戀物行為是一種典型的“皮膚饑餓”表現。人天生就具有被觸摸的需求,這種需求在嬰幼兒身上表現得尤為強烈。觸摸可使孩子身體充滿活力,大腦興奮和抑制協調,并能減少、解除孩子對某些可怕事物的緊張感。如果這種需求得不到滿足,孩子就會變得膽怯、抑郁和躁動不安,長期處于這種狀態下,孩子可能出現食欲不振,進而導致發育不良、智力落后。“皮膚饑餓”的孩子常常表現出諸如咬嘴唇、咬手指,莫名其妙地用身體撞墻等怪異行為,或類似于琪琪那樣不停地觸摸、摩蹭長絨玩具、床上紡織用品等戀物行為。
建議:家長應當正視孩子皮膚渴望被觸摸的需求,以一種愉快的心情去面對孩子。對于較小的嬰幼兒,應當每天抱抱他、親親他,并且定時用手輕輕撫摸孩子身體的頭部、頸部、背部以及四肢;對于較大的孩子,則可以通過和孩子玩身體接觸的游戲,相互摟抱、嬉戲等,間接地達到觸摸他身體的目的。另外,在孩子憂傷、高興、遭到批評或得到表揚時,都可以通過身體接觸的方式表達自己對他肯定、否定、安慰等情感和態度。這樣,不但能滿足孩子身體被觸摸的需求,還能增進親子感情。
溫馨提示:
應對孩子戀物成癮,家長還可以這樣做——
●直接指出孩子戀物行為的不妥
教育孩子,有時最簡單直接的方法就是最管用的方法。家長不妨明確讓孩子知道自己對其戀物行為不贊成的態度,并且通過一定的方式向他講明戀物行為的不妥之處,如熱天抱著絨毛玩具容易患皮膚病、整天將布娃娃帶在身邊行動不方便、上幼兒園了還吮吸奶嘴會被人嘲笑等。經常將這樣的告誡貫穿于生活之中,時間久了,孩子的戀物行為會逐漸消除。
●轉移孩子對所戀之物的情感
孩子戀物往往是由于內心缺乏安全感,渴望從物件上得到情感依賴所致。家長可以多為孩子提供及創造接觸外界的機會,帶他到大自然走走,認識更多事物,不要讓他沉溺在自己和物件的小空間中,分散他的注意力,用親情代替戀物之情。
●為孩子創造與同伴交流的機會
孩子的和行為極易受同齡人的影響,而戀物的孩子大都較為閉塞,因此,家長不妨多給孩子創造與其他孩子接觸交流的機會,讓他了解別的孩子在獨睡等相同情況下,是否也存在戀物的情況。人都有從眾的,當發現別的孩子都沒有戀物的情況,孩子便自然會改正自己的行為。
>>>
下一篇:初中生聽不懂課割手指 請關注孩子的心靈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青春性令人擔憂 給孩子們了解自己身體的知情權(一)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