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wǎng) , 一個優(yōu)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wǎng)站!
孩子天生都有探索事物、研究問題的傾向。寶貝最初獲得知識是一個“研究”過程,就像科學家一樣工作。但是這個過程是要家長的及時心理疏導,那么家長的心理疏導策略有哪些呢?
家長的心理疏導策略1.把寶貝看成科學家而不是學生
也許你很難把混沌未開的寶貝與學富五車的大科學家相提并論,但寶貝的“發(fā)現(xiàn)”和獲得知識的過程是與科學家一樣的。首先,他像科學家一樣對事物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凡事愛探討個究竟,而不像普通成人懶于質(zhì)疑和思考;其次他不接受現(xiàn)成的知識,非得通過自己的親身體驗、反復嘗試才會真正認可,就像科學家依賴實驗、尊重事實、求得真知一樣;最后他像科學家一樣善于“超越自己”,如果發(fā)現(xiàn)下次實驗結果與以前不同,他很可能就會推翻以前的結論。可見,父母好心灌輸?shù)闹R他基本上“不領情”,除非自己驗證出來可靠的成果。所以,父母不要過度“教”寶貝,要尊重他像科學家一樣獲得知識的過程。
家長的心理疏導策略2.著重關注寶貝的探索過程而不是結果
寶貝生而具有的這種研究熱情和能力,會隨著年齡的增大而逐漸減弱。雖然后來知識積累的速度和廣度可能呈幾何級數(shù)增長,但“研究意識”卻越來越淡薄,“研究成果”也越來越少了。為什么會這樣?因為,我們在觀念上把寶貝當成了接受知識的容器,在做法上鼓勵他被動聽講、背誦和練習,在評價上聚焦寶貝獲得知識的結果,而不在乎他是否是通過優(yōu)良方式獲得了這些知識。也就是說,不太關注寶貝的學習方式和過程。
家長的心理疏導策略3.尊重寶貝玩耍即學習的方式
沒有童心的父母總會認為寶貝在故意搗蛋,然后沒有一點回應地收起浴巾放進洗衣機里,或冷淡地看一眼說:“以后不許亂踩!”其實,寶貝的最初動機并不是搗蛋和破壞,而是探索。如果一個人漸漸成熟了,并也漸漸丟掉了童心,那他就是一個標準的成年人;如果一個人心智成熟了,并還保留住了童心,那他可能是一個很富有天分的成年人。例如畢加索,他雖然諳熟繪畫技能,但是未泯的童心成就了他的輝煌事業(yè);例如愛因斯坦,他雖然精通現(xiàn)代物理學的奧秘,但是孩童般的想象力讓他走到物理科學的巔峰,他還深有感觸地留下一句曠世名言:“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嚴格地說,想象力是科學研究的實在因素。”可見,如果父母幫助孩子留住他生而具有的研究激情,實際上是幫他留住了人生最寶貴的財富。
以上這些都是家長的心理疏導策略,只有家長及時的使用家長的心理疏導策略,才能讓孩子的探索更加的合理。
下一篇:家庭治療兒童遺尿癥的方法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寶寶的天才行為都有哪些呢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