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這種技術是由梅欽鮑姆和古德曼提出的。從理論上說,它來源于維果斯基的高級機能理論和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這種方法旨在建立一套嚴格的程序,由訓練者按照規定的步驟教兒童在解決他們所面臨的問題時學會使用言語的自我指導的方法。具體地說,這個程序包括以下八步。
1.任務選擇
訓練者應選擇那些需要長時注意的、要有一定的策略才能順利完成的任務,這些任務對兒童來說難度要適當。
2.認知模擬
訓練者要模擬任務的解決過程。這個模擬是以訓練者自己口述的形式進行的。包括六個問題解決的步驟:(1)定義和理解任務的性質;(2)形成完成任務的可能的方法;(3)選擇一個策略并用其完成任務;(4)對問題解決的全過程進行自我監控;(5)自我評價與自我獎賞;(6)選擇另一個替代的方法,但這種方法是不能成功完成任務的。
3.明顯的外部指導
按照上述認知模擬的六個步驟,訓練者一步一步地教兒童完成所要求的任務。
4.外顯的自我指導
訓練者讓兒童按照上述方法自己去獨立完成任務,這時兒童邊做邊說。這一步是很難教的。它要求兒童積極地參與到完成任務的活動中去。這一階段,兒童若不能按要求完成,訓練者要再回到第三階段,直至兒童能按要求完成為止。
5.模仿悄聲的外部自我指導
這一階段,訓練者給兒童示范在完成任務時悄聲的指導自己,研究人員發現,有時兒童對悄聲的自我指導比對大聲的自我指導更容易理解,而且零散的指導更適合于內部語言或思維。
6.兒童練習悄聲的外部自我指導
這一階段,訓練者認真地聽兒童的言語,觀察他們的行為,幫助他們自己思考、自我指導,而不要再模仿訓練者了。
7.模仿內隱的自我指導
這一階段,訓練者示范內隱的自我指導,要求兒童在完成任務之前模仿訓練者的作法。
8.兒童練習內隱的自我指導
這一階段,兒童必須自己思考完成任務,因為內隱的自我指導,訓練者不能直接監控兒童的思考,而要觀察他們的行為,借以分析兒童是如何完成任務的。這時,訓練者可以問一些問題,如“你現在是如何想的?”等,來了解兒童的自我指導過程。
當然,人們曾對這種方法的效果期望很高,但近些年來,大量的研究結果似乎并不如意。一項有關自我指導訓練效果的元分析研究表明,這種方法有一定矯正效果,但其標準差過大,很難進一步作出結論。人們一般認為,這種方法對兒童的多動癥、沖動、退縮、焦慮等問題的矯正有一定效果。
>>>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