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公眾場合作一次演講
分類: 親子關系
心理詞典
編輯 : 心理知識
發布 : 09-07
閱讀 :366
1 專家告訴我們,在大庭廣眾之中講話,需要很大的勇氣和膽量,這種辦法可以說是孩子克服自卑最為有效的方法之一。
有不少這樣的孩子,平時在家人和朋友面前說話時口齒流利,可一旦在公眾的場合時就講不好話。甚至明明是經過準備的,一到臺上,脫離紙稿,就變得結結巴巴、言不達意了。
到底是什么造成了孩子前后如此大的差異呢?影響孩子口頭表達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首先,口頭表達能力的高低,取決于孩子思維的敏捷和思路的清晰與否。
講話和寫文章不同,不能停下來多作思考,必須一句接一句地說,這就要求思維敏捷,前后連貫,不能結結巴巴;要求思路清晰,語句具有條理性。
那么怎樣才能讓孩子做到這一點呢?
首先,思維敏捷來自于豐富的知識結構。你的孩子所掌握的知識越多,講話的時候思維就會越活躍、越敏捷,因為各種知識會使他們觸類旁通、毫無思維阻塞的感覺。思路清晰,來自于對所要講的事物的熟悉。比如,老師讓你的孩子復述一篇課文,如果孩子對課文的內容不熟悉,復述起來就會含混不清。
第二,口頭表達能力的高低與講話者掌握的詞匯量有關。因為話是由詞組成的,掌握的詞匯量大,講起話來就可以選擇最準確、最鮮明、最生動的詞語,也不會出現由于選不到適當的詞語而語塞、結巴。
第三,口頭表達能力的高低也受講話者講話時的心情穩定與否的影響。一般人在公眾場合或大場面的情況下,容易由于擔心講不好而心慌,情緒穩定不下來。
針對上述三種因素,訓練孩子口頭表達能力的方法就明確了。
首先是要讓孩子盡量博覽群書,擴大他們的知識面,增加他們的知識量。此外講話之前作好準備,充分熟悉要講的內容。
另外一個很重要的方法,就是要孩子多講,在各種場合下主動地講。課堂上踴躍發言,開小組會或班會時積極發言,哪怕給班上的同學們讀讀報也可以。看完電影、小說或聽過新聞廣播之后,主動地向同學復述電影、小說或新聞的情節內容。積極參加學校里舉辦的朗誦會、講演會、討論會等。
在面向許多人講話的時候,孩子們可能會心里打鼓,害怕自己不能說好,毀壞了形象。這是一種自卑感。自卑感是一種阻礙成功的無形的敵人,它使人喪失信心、不安和恐懼。
一天,幾個白人小孩正在公園里玩兒。這時,一位賣氫氣球的老人推著貨車進了公園。白人小孩一窩蜂似的跑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