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在美國我采訪過的一件案子令人深思,一個很有才華的華裔女孩在高中即將畢業前參加狂歡派對,凌晨時和同學一起坐車回家,快到家時在派對上吃了搖頭丸的同學駕車犯暈,結果車子撞向路邊大樹,導致三人死亡,美好的年華就這樣消失了。在葬禮上,這位女孩的父親跟我說,看了孩子以前的日記很后悔也很內疚,雖然朝夕相處,但作為父親卻不了解孩子真正的內心世界。
上面的事列反映了家庭中親子溝通的重要性,而在中國文化中,父母與子女的溝通往往出現一方成主體,另一方為附體的現象,對于子女而言,他們與父母間的溝通很多時候不會像與自己的朋友那樣敞開心扉。
在美國,父母與子女的關系平等性很重要,老的不要以老賣老,小的不應以小耍小。子女從小追求的是公平、倒了初中階段就要對一些事情自己做決定。而做父母的也大多是對子女的這些訴求引導為主,很少以父母的尊嚴強迫子女做一些他們不愿作的事。父母與子女的關系仿佛像朋友一樣,父與子會成為很好的“哥們兒” 。
最近一份《中日韓美四國高中生權益狀況比較研究報告》顯示,在四國高中生心中,父親的地位都不算高——這顯然與社會分工的不同有關,因為父親往往承擔了賺錢養家的重任,在面對快節奏的生活與職場壓力時,不知不覺中就忽視了與子女的溝通。中國學生心煩時寧可找網友也不找父親,表明父子隔閡在中國較其他三國更為嚴重。
美國僑報評論員鐘海之在一篇文章中寫道,中國含蓄的文化傳統,對親子溝通特別是父子溝通也是障礙。文學名家朱自清的《背影》,將中國式父子關系描寫得淋漓盡致——彼此感情很深,卻都不善于表達。如幾乎已成西方父子關系必修課的擁抱,卻很少被中國父親用于兒女。多年來,獲譽“中國男人永遠的父親”的《背影》,那父愛如山的意象留下的是一種對“集體無意識”的考問:為什么中國父子間缺乏感情交流?
無疑,在中國2000多年的封建社會進程中,“父為子綱”的家長制一度決定了父子間訓誡與遵從的關系,阻礙了感情交流。但時至今日,中國家庭早已演變為“子為父綱”,以父為主的單向溝通逐漸失去市場,但父親的地位還不如看不見影的“外人”?
其實,在同一份調查報告中也能找到答案:與父母聊天比例最小的中國高中生,能感受到父母關愛的比例卻最高。這或許表明,中國父母對子女不是缺乏關愛,而是關愛的方式和內容不對:重視子女的學習,輕視類問題。
作為父母,關愛子女不僅是為其提供優越的生活條件,更重要的要真正了解自己的子女,了解他們真正的生活目標是什么。在這里,平等很重要,尊重很重要,一個能和兒子成為“好哥們兒”的父親,將有機會走進子女真正的內心世界之中去。
下一篇:"他會尿床":父母不該說的八句話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教孩子學會抗拒誘惑--純凈空間與污濁陰影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