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同學懷有報復心怎么辦?
分類: 親子關系
心理詞典
編輯 : 心理知識
發(fā)布 : 09-29
閱讀 :279
報復心是在社會交往中欲以攻擊方式對那些曾給自己帶來挫折、不愉快的人發(fā)泄怨恨、不滿的一種情緒體驗。這種情緒潛藏著危險性。據(jù)對中學生的調(diào)查,具有強烈報復心的人是極少數(shù),但他們采取的手段具有極端性,如惡意中傷、造謠誹謗、施以暴力,甚至殘害性命。具有一般報復心的人并不罕見,且多數(shù)不一定有公開的報復行為,僅存在一定的報復心理。
應該說,報復心理是另一種不健康的心理狀態(tài),它不僅會對報復對象造成這樣或那樣的威脅 ,而且有害自己的心理健康。有報復心理的人,神經(jīng)經(jīng)常處于亢奮狀態(tài),容易誤解別人的意思。對別人懷有一種戒備和防范心理。發(fā)展下去,心胸會越來越狹窄,社交面縮小,很難與人相處,內(nèi)心非常痛苦。
存在報復心理的同學應該注意對報復心加以摒棄。
第一,學會用動機和效果統(tǒng)一的觀點去衡量人的行為,可減少許多不滿情緒的產(chǎn)生,從而遏 止一部份報復心的形成。別人可能出于為你考慮的善良動機而做出某種行動,但由于方法不 當或能力有限,卻給你帶來了惡果,這時你就應該諒解。
第二,正確對待他人給你帶來的挫折或不愉快。在人際交往中,不可能沒有利害沖突。當你遭受挫折或不愉快時,不妨進行一下心理換位,將自己置身于對方的境遇之中,想想自己會怎么辦。例如,班干部和一般同學之間容易發(fā)生一些磨擦。個別同學認為,你班干部有什么了不起,憑什么管我,由此誘發(fā)報復心理。但如果把自己假設成班干部,看到違犯紀律、有損班集體的事應該不應該管呢?通過這樣的心理換位,你也許能理解對方的許多苦衷,正確看待他人給自己帶來的挫折或不愉快,從而消除報復心理。
第三,多考慮報復的危害性。在報復行為發(fā)生之前,不妨想想,當你從報復行為中體會到一 時的"解恨"和給報復對象造成危害時,自己會不會得到對方更大的反報復?會不會受到社 會輿論的譴責?會不會觸犯刑律?須知,欲加害于他人的人,最終多半是害了自己。 第四,加強自身修養(yǎng),開闊心胸,提高自制能力。
有報復心理的人一般心胸狹窄,易受情緒影響,且惡劣心境的作用強烈而漫長。如果能在學習中提高認識,在交往中增長見識,懂得人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要具有忍耐和寬容的精神,要善于以自身良好的行為來感化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