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目前,北京市大學生的精神衛生問題十分嚴重,抑郁癥現患率已經達到23.66%,據此估計,北京地區患有抑郁癥的大學生不少于10萬人。以2004年為例,北京地區高校共有19名學生自殺身亡,自殺率為十萬分之一點九。分析原因時,北京市兒童少年心理衛生中心專家鄭毅認為,這些大學生的抑郁源自他們成長過程中父母的溺愛,導致他們成人以后面對挫折沒有承受能力,嚴重的會產生心理疾病。
“看看游樂場里揮汗如雨替孩子排隊的父母,再看看清華大學校園里扎著帳篷陪孩子讀書的父母……到底是誰拿走了孩子面對困難的勇氣,剝奪了孩子承受挫折的能力?”鄭毅表示,目前孩子心理防御能力薄弱,主要是家長把太多精力放在了對孩子的智力投資上,而對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重視不夠。
體現在平時的生活中,有太多的事情家長都替孩子代勞了,目的往往是怕孩子累著,或是為了讓孩子有更多的時間做更多的練習題,上更多的課外輔導班。鄭毅說,這種教育模式培養出的只可能是“考試機器”和“學習工具”,絕不是一個全面發展的孩子。這實際上也剝奪了孩子遭受適當挫折、困難和學習愛護幫助別人的權利,同時使孩子失去了通過自己努力獲得成功的機會。
他指出,青少年精神衛生問題嚴重、抑郁癥高發是不正常教育模式的必然結果。家長往往忽視了敏感期教育,以為孩子小,懂社會規范是大人的事情。這就導致孩子不懂規矩,以自己為中心,心理承受能力差。長大以后,如果遇到困難很可能出現極端反應,或者遇事退縮,甚至出現攻擊性行為。
“即使有些家長覺察到孩子精神方面出了問題,也只是到綜合醫院求助于心理醫生,而忌諱到精神專科醫院,從而常常延誤病情,甚至招致了更為嚴重的后果。”鄭毅表示,檢測心理是否健康并不難,就像不同年齡段都有一個大致的身體指標一樣,心理健康也有。家長只需要做幾個題,對照一下孩子的情況即可。希望家長能多普及科學的兒童心理健康知識,根據孩子的心理發展特點,進行早期干預,重視關鍵期的教育,正確引導孩子。
“獨生子女”忐忑當父母
來源:安徽在線―39健康網
“有個朋友看見我家寶寶可愛就想抱一下,沒想到孩子竟然哭了,她是不是得了社交恐懼癥啊?”連日來,安徽省城各家心理咨詢室多了不少年輕的家長和在上幼兒園的孩子,咨詢的事項往往是孩子是否得了社交恐懼癥、多動癥。 心理學專家分析,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是第一代“獨生子女”父母患上了養育焦慮癥。
省城劉女士家的兒子5歲,正在上幼兒園大班,可小家伙好像天生就愛動,讓劉女士焦急不已。雖然劉女士時刻關注兒子的“新動向”,有一點問題就及時制止,可孩子好動的習慣不僅沒改,反而更嚴重了。“孩子小,又沒法打他,打了還心疼。可是講理他也不睬我,時不時還跟我慪氣!”不得已,劉女士只能求助心理咨詢師。
“劉女士所說的問題對天性好動的孩子來說并不算問題,是這一階段孩子的普遍現象。”省城子昂心理工作室醫師賈啟華告訴記者,目前一批學齡前兒童的父母大多數是我國第一代“獨生子女”,由于生活環境、價值觀和上一輩有明顯區別,所以他們對孩子的要求更高。此外,“生活的壓力,也使這些父母對自己的孩子抱有更高期望,對自己扮演的角色有過高要求,潛意識中會出現養育焦慮的現象。”賈啟華表示,這一代父母在成長過程中更多的是被長輩照料,很少照料別人,相對自私。所以,“他們很難照料好自己的孩子,甚至會跟孩子發生爭執,養育焦慮的現象也更明顯”。
賈啟華提醒廣大年輕的父母,處于童年期的孩子最重要的任務就是游戲,游戲可以幫助孩子在成年后更好地與人交流。此外,還要懂得欣賞孩子的個性,培養孩子的好心態,根據孩子的年齡創造適當的生活、教育環境。
下一篇:棒下會出孝子嗎?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對待孩子可不能太過譏諷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