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作為青春期孩子的父母、親人,更需要了解大孩子的特點,主動與孩子做朋友,多和孩子說話,鼓勵孩子把心里的困惑講出來,即使這些話對父母有些不順耳,孩子講出來以后也不要批評,而是積極的和孩子討論解決的辦法。
小麗是一名初中女生,不像別的孩子正日互相追跑打鬧,小麗每天總是形單影只,她的朋友少,她自己也不善表達,這造成她總是感到同學們排斥自己,自己既想和同學接近又怕受傷害,所有這些導致她不太合群,總好像融不進班集體。
像小麗這樣的感受,是一部分處于青春期的孩子共有的感受。孩子從兒童進入青春期少年階段,會隨著生理的成熟產生心理的變化,比如變得不再有什么話直接說,變得敏感、情緒化,既想接近別人又封閉自己,既有極強的合群愿望又害怕受傷害,等等。面對這些變化,很多孩子選擇把自己的秘密留給自己,從而表現出非社交行為,表面上看就是“這孩子怎么變得內向了”。
其實,青春期的孩子都是愿意合群、愿意有豐富的人際交流的,但他們不知怎樣表達自己,也不知道怎樣的表達能夠被同伴接受。這個時期,孩子如果出現像小麗這樣的苦惱,大人、家長、老師就需要伸出援手。為了幫助孩子,大人們首先需要了解青春期孩子的心理活動特點,這才能有的放矢的幫孩子融入人群和集體,比如多說表揚肯定的話,多給孩子創造和同學交流的機會,讓不太善于交流的孩子擔任一定的學生職務等,孩子會從中感到被重視、被在意,從而提升自信心,這樣會更有利于她們鼓起勇氣表達自己的內心世界。
另外,班級里可以配備“小小心理咨詢師”,就是讓發展得比較好的孩子擔任幫助同學排憂解難的角色,由她們出面和小麗這樣的孩子談,小麗會更愿意向一個同齡人敞開心扉,這種交流的體驗還會使小麗的社交行為逐漸“泛化”,由可以和這一個同伴談逐漸發展到能夠和很多孩子一起說話、玩耍,發展出合群的行為習慣。
作為青春期孩子的父母、親人,更需要了解大孩子的特點,主動與孩子做朋友,多和孩子說話,鼓勵孩子把心里的困惑講出來,即使這些話對父母有些不順耳,孩子講出來以后也不要批評,而是積極的和孩子討論解決的辦法。如果家長能具備一些傾聽、理解、支持的素質就更好了。當然,如果家庭環境不是很好,孩子受到過傷害才不敢和同伴談心,那就需要借助外部的力量,比如看心理醫生,向老師求助等。畢竟,青春期是屬于孩子的如花的季節,這個季節理應由孩子們享受,遇到的人際困惑也理應受到大人的關注。
下一篇:如何讓孩子愛上學習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孩子11歲,談性最關鍵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