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一個寶寶的降生對于一個家庭來說,不僅僅是一個新成員的到來,更是一種責任。很多家長對于如何教育孩子了解甚少,有些家長太過溺愛的自己的孩子,凡是都聽孩子的,總覺得孩子還小,事情可以父母先包辦,不用急著自己獨立;還有一類父母對自己的孩子太過嚴厲,凡是都必須要孩子聽自己的,讓孩子沒有任何發言權。這兩種家庭培養出來的孩子都鮮少有成功的。那么究竟是為什么呢?接下來就跟著小編來看看吧!
比比溺愛和嚴厲 哪種教育好溺愛型父母——社會適應力差的孩子
還有一種是過分溺愛的家庭教育方式,就是所謂的“小公主”,“小皇帝”全家人都圍繞這個孩子轉,孩子的事就是天大的事,孩子想吃什么,想做什么,再難也會辦到。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形成一種思維,我想要的,父母都能辦到,別人都得聽自己的,就會形成一種霸道的性格,在父母的熏陶下,自我認同感會過度提高,認為別人都不如自己,在以后的人際交往中會遇到很大的挫折。而在父母的過分溺愛下,他們應對挫折的心理能力非常低。當自我認同感和現實沖突時,就會造成心理不平衡。也許從此就會變得自我認同感很低,從此一蹶不振.還有他們的獨立性特別差,對別人有很大的依賴性,心理年齡不成熟,社會適應性差,難以融入社會,所以作為家長對孩子不要過于寵愛。
嚴厲型父母——過分叛逆的孩子
還有一種家長權威式的教育方式,這種家長認為我是長輩,這個家我說的算,家教特別嚴,不容許孩子有任何的反抗,但凡孩子與父母的觀念有沖突的地方,都會在父母的嚴厲呵斥下,不敢再有反駁。在這樣的家庭教育環境下的孩子,久而久之,就形成一種強化,父母永遠都是對的,在人際方面會有障礙,不敢在其它長輩面前說話,比如老師,上司,總之比自己年長的說話比較有權威的,他都不會主動去發言,因為他已經把這種內心強化泛化了,認為他們說的都是對的,自己提出來也極有可能會被否定,他們都是他父母的影子。還有一種孩子會形成一種性格,就是父母權威,但是自己心里從來都不會服氣,父母期望他做什么,他會從另一種方式上來反抗他們。比如父母要他好好學習,可是他卻偏偏逃課,打架。更為嚴重的是有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他們往往與父母的期望背道而馳,他們通過對抗父母,使心底壓抑的能量釋放出來,從而自己內心的需要得到滿足。
看了以上介紹,相信大家對于兩種類型的父母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你是其中的一種嗎?專家提醒各位父母,孩子的教育需要從小開始,不要以為孩子年齡小就什么都不懂,他們幼年時受到的熏陶會影響他們性格塑造和一輩子的生活,千萬不能過嚴或者過松。希望能對各位父母有所幫助。
相關閱讀:看電視會影響親子關系嗎
下一篇:寶寶戀母情緒如何克服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幫寶寶開發他們的大腦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