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教養孩子雖然讓我們嘗盡為人父母的快樂,卻也不可避免地要應對來自孩子的“千般刁難”,最讓我們頭大的也許是孩子發脾氣的時候,面對大呼小叫、撒潑打滾的孩子,我們通常不僅要體驗“秀才遇到兵”的苦惱,有時還會產生一種挫敗感,認為眼前的“壞孩子”是我們教育無方的結果……
如果您也和我一樣有此類的情感體驗,那么,了解《傾聽孩子》對這個話題的認識也許會讓您感到豁然開朗,不是因為它提供了處理此類困境的什么捷徑,而是因為它讓我們對這個現象有了新的認識:原來發脾氣也是孩子的心理康復機制之一,只要我們處理得當,孩子竟然可以從中得到成長!
為什么這么說呢?這要從作者帕蒂對孩子的認識談起,在“孩子發脾氣的時候”這個章節里,作者帕蒂提出了一個全新的假設,那就是:孩子天生是可愛的,但這種可愛容易被不良情緒掩蓋,當孩子產生驚恐、孤獨或不被贊賞的負面情緒時,內心的不安會使她對人產生敵對態度,從而產生可惡的行為,這類行為表明孩子在尋求幫助,這時候如果得到傾聽,則他就會從受傷的感覺中解脫出來。
從這個角度來考慮問題時,我們就會發現,諸如發脾氣這樣的行為只是表明孩子需要被傾聽,而不是做父母的失敗,所以,您如果曾經就孩子的“壞脾氣”而自責,這時就可以釋然啦!
孩子在感到沮喪時就會發脾氣,沮喪的感覺是當孩子想要做什么卻因為自己能力的局限無法達到目的(比如,孩子想要把積木搭成一座寶塔,但搭不成),或者我們為孩子的行為設定了不符合她行為方式的限制時(比如,孩子想要摸插座,但出于危險的考慮我們必須限制。
然而,孩子不會抑制與生俱來的通過觸摸學習的愿望)時必然發生的情緒故障,這個故障得到通過發脾氣這種發泄方式得到修復,這個時候,如果我們禁止孩子發脾氣,孩子的沮喪情緒則會累積起來,或者遇到類似的情景不再有學習的欲望,或者將累積的負面情緒變成更大的炸藥桶。
然而,對于大多數父母來說,孩子發脾氣是不那么令人愉快的場景,所以我們常常本能地采取勸說或壓制的辦法終止孩子這一過程,這讓我們失去了觀察“發脾氣如何使孩子恢復了思考和學習的能力”的機會。所以,我們應該首先端正自己的認識,明白發脾氣可以極大地幫助孩子克服不良情緒,這樣我們就會坦然地做到傾聽。
如何傾聽呢?作者帕蒂給了兩個一般性的準則:
1、要靠近孩子,但別試圖安慰他,讓孩子自然地完成發脾氣的過程,您也許得堅持聽5-15分鐘,一旦得到傾聽,發脾氣就會很快過去,隨后孩子就恢復平靜甚至與您熱切地親昵一番。
2、如果孩子在公共場所發脾氣,可以將孩子帶到隱秘處,以便我們能控制局面。
不過,在這里,帕蒂也沒有忘記給我們提個醒:當我們決定去傾聽的時候,一定要有個思想準備,開始的那幾次可能是難以忍受的,因為我們不得不經歷孩子令人氣惱的、毫無掩飾的情緒爆發,甚至最初可能一天要應付幾次激烈的情緒發作,但隨著您的日益包容,孩子的耐性會越來越大,發脾氣的頻率會越來越少,當然,您不要期望傾聽會造就一個完美的孩子,因為在今后的學習過程中,孩子總有遇到超越極限的沮喪感的時候,脾氣還可能在不適宜的場合或時間爆發。
允許孩子隨心所欲地發脾氣,會不會把孩子寵壞?相信您和我一樣會有這種擔憂,幸運的是,作者帕蒂顯然已經考慮到這個問題,所以專門撰寫了一節“傾聽會導致縱容孩子嗎?”讓我也肯定讓您松一口氣的是,帕蒂認為傾聽不但不會慣壞孩子,還可以讓您得到意想不到的報償:
“運用傾聽的辦法,你可以期望孩子將逐漸增長應付重要挑戰的能力。他遇到困難仍會堅持學習,面對不合理的事物,他會維護自己的正直。與嚴格的循規蹈矩相比,以上那些品質會使他更成功地接受人生的挑戰。消除了緊張情緒,他經常能夠與人愉快地相處,煩躁時他能得到傾聽,他就學會了設身處地地同情他人,因為你正是這樣對待他的。”
當然,傾聽的這些積極影響或許對我們來說還有點遙遠,也許您也和我一樣,最關心的是當我們的孩子進入了“可怕的兩歲”,傾聽的藝術會不會起作用。無巧不成書,作者帕蒂正好收錄了相關案例:
“我認識的一位母親正為兒子進入了‘可怕的兩歲’而嘆息。一兩個星期以來,他坐立不安,執拗地對生活中的每一樣小事堅持自己的要求,不許成人干涉。于是她靠近兒子,傾聽他發脾氣。最初的三四天里,他發了好幾次脾氣,過后他就又像以往那樣可愛了。”
還有什么可說的呢?下次孩子再發脾氣的時候,就讓我們耐下心來,坦然地去傾聽吧!
下一篇:13-18個月的寶寶喜歡被夸獎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孩子要尊重別人的所有權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