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許多父母常常在孩子出現對自己的仇視目光時(多為青春期),開始恐懼,開始尋找解釋:“我的孩子,為什么會這樣?怎么變成了這樣?”似乎孩子不在自己的視線范圍內長大的。
其實,人在青少年時期、甚至在成年時期出現的情感問題,原因可能要追溯到幼年,從他早年的生活背景中找出解釋:
心理學家曾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將一個出生不久的小猩猩放入一個大房間,房間內有兩個鐵架子,一個是光禿禿、沒有任何裝飾物;另一個鐵架上纏滿了絨布,形似一只母猩猩,地上還有吃的、玩的物品。
然后,觀察小猩猩是吃?是玩?還是要母猩猩?結果發現,小猩猩面對陌生的房間恐懼地叫幾聲,然后就爬上模擬的母猩猩架上,緊緊地抱住。只有在餓的時候,它才下來,吃點東西后又會迅速爬上去、爬到緊緊抱住那只毛絨絨的母猩猩。
這一實驗證明:幼小的動物第一需要是食物,緊接的需要就是對熟悉的撫養人的依戀。每當熟悉的面孔出現,再受到熟悉的撫養人的擁抱、愛撫,煩躁的嬰兒可以立即安靜下來;這種依戀和安全感經常得到滿足,嬰兒就會出現愉快、輕松的感受,相反,嬰兒就會出現煩躁不安的現象。
心理學研究發現,若是人在生命早期長期沒有得到這種依戀的滿足,就容易產生不滿足感、從而產生煩躁、敏感、神經質等性格障礙。所以,專家建議,對于3歲以內的嬰幼兒(尤其是1歲以內),應該保證1-2個固定的撫養人,而不應該總在變換照看者。
下一篇:不妨讓孩子犯些"錯誤"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分析孩子對媽媽過分依戀的原因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