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東北師范大學大三學生小董已經連續3個假期沒回家了。“我不愿見父母,每次站到回家的站臺上,似乎都是一次煎熬?!薄八麄兏静焕斫馕遥乙矝]臉見他們。我覺得,這3年來自己一事無成,我也想學習,可沒有動力了,有時我真不知道怎么辦?!毙《荒槀校骸拔夷茏龅木褪歉笥褍A訴,我認為,只有她才能了解自己,才能真正和自己交流”。
像小董一樣,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很多大學生都表示“和父母交流有困難”。據報道,去年3月,上海市心理咨詢中心曾在市內主要高校大學生群體中做過一項調查,結果顯示,約有69%的大學生感到無法與父母交流和溝通,其中27%的學生表示從不與父母交流。
無獨有偶,日前舉行的第二屆上海市重點(示范性)中學學生會主席論壇上也傳出消息,“當代青少年與父母之間存在明顯的溝通障礙”,有63%的高中學生認為心里話只能和同學說,與父母說的只占21.9%??磥?,大學生難與父母溝通,是在高中就“打下了基礎”。
有人認為,處于叛逆期的高中生,面對高考壓力和父母對其學習成績的嚴格要求,易出現溝通障礙,而大學生的生理與心理都已趨近或達到成熟,與父母交流理應比高中生順暢。但現實情況顯然并非如此,采訪中,記者發現,許多大學生仍然對父母有一種或抵觸或敬畏的情緒,他們大都反對父母的教育方式,難以忍受“父母的不理解”。
東北師范大學的孫同學,父母雙雙下崗,每天都要為生計發愁,每次打電話來,就是問問學習好不好,學費夠不夠?!拔乙仓?,他們根本無暇顧及我心里的感受,我還能說什么呢?說多了,豈不是又給他們增添心理負擔?漸漸地,就感覺心里和父母隔著一層?!?/P>
隨著工作節奏不斷加快,競爭壓力日益增大,許多父母不得不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家住長春的李女士就對記者說,由于工作比較忙,孩子很小的時候就請了保姆。一直以來她都覺得,自己給孩子的已經比同年齡孩子得到的多很多,但她卻發現與孩子之間的隔閡慢慢升級,她覺得很不理解,想改變,但力不從心。
大學生不愿與父母交流,也有自身的原因。
長春大學大二的劉同學對記者說:“大學里事情很多,我卻找不到生活的目標,非常郁悶,沒心情和父母交談。”學法律的小張也眉頭緊鎖:“上了大學,開始參加了很多社團,后來逐漸放棄了,再后來,就忙著應付各種各樣的過級、考試,很少和家里人交心。一是自己話本來就少,頂多哼哈兩句,再者,也沒必要讓他們知道我的情況,那樣反而讓他們操心。”“應該說,在15歲到22歲左右的青春期,與父母產生距離,對他們表現出冷淡,這是青少年成長的正常表現。處于青春期的大學生們,也需要有一段時間讓自己獨立思考,去尋找并且發現自己?!奔执髮W高等教育研究所的楊淑琴老師認為,對于大學生來說,要培養良好的個性、建立良好的家庭關系,還應主動找時間和父母聊天,體驗交流的快樂。
下一篇:父母對子女的愛適過度為害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孩子太好強該怎么辦?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