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如果我們認識到別人是會成長、變化的,那么我們就會容忍別人的變化,并且容忍我們與他們之間關系的改變。
障礙1:先入為主
先入為主是我們經驗主義的產物。事先假定我們相親相愛的人在某種情況下會有什么反應,然后在這種假定的基礎上自己再采取相應的行動,是一種很省事的方法。你是否對某人說過這樣的話“我沒告訴你是怕你知道后會煩心”?結果你會驚訝地發現正因為你的這番好意并經常這樣做,這個人才很煩惱。還有另外一個例子,每次史蒂夫回家時,他的母親總要提醒他“不要忘了你的外套”,史蒂夫最后一次忘記外套是他八歲的時候,他母親認定在隨后的37年里,史蒂夫沒有什么長進。
如果海倫。凱勒只呆在家里,周圍的人替她做好一切,那么她的生命就是一種非常局限的生命。的確,她的家人都認為她受到如此大的傷害,她還可能自己做什么呢。但是,終于有另外一個人來到海倫身邊,她的看法與海倫的家人不一樣,從而給海倫帶來了發展的機會。
當人們先入為主時,他們就忘記了人類最美麗的一種特性,那就是每個人都有時時學習和變化的能力。先入為主提供給孩子這樣的暗示或警告:“昨天你是什么樣子,今天我只能允許你還是那個樣子。”這會給別人帶來很大的挫折感,對于正在快速發展的孩子來說更是如此。
著名心理學家B。F。斯金納發現,老鼠不斷地根據本能和習慣來對周圍的刺激做出相同的反應,但是人類是根據自己的信念對刺激做反應。當刺激傳到大腦并引起注意時,它經過了人的觀念系統,據此產生一系列反應的可能性。大腦對這些可能性根據原有的觀念進行判斷,從而選出或創造出一種行為。同時,個體隨著行為的進程,也在不斷地改變著原來的觀念。所以,同樣的刺激在不同的時間引起的反應是不同的,例如,有地方失火了,人們沖出來,有的人可能光著腳就從火苗上跑過,但是下次再遇到類似的情況時,他們就可能學乖了,開始嘗試別的方法了。
如果我們認識到別人是會成長、變化的,那么我們就會容忍別人的變化,并且容忍我們與他們之間關系的改變。在我們認定別人如何如何之前,我們最好先問自己一個問題:“如果拋棄我原來的看法,會是什么樣子?”答案是非常簡單的:“讓我來看看。”如果可能的話,最好是什么都不先去預測,不先入為主,不阻礙變化,而是去觀察,去發現。
史蒂夫有一個幻想,幻想他母親決定在他出門時保持沉默,而不再提醒他別忘了帶外衣。史蒂夫認為要真是這樣的話,他恐怕會忍不住要問問他母親“你不準備提醒我外衣的事了嗎”,“不,親愛的,”想象中母親說:“我認為如果外衣對你很重要的話,你會記著的。”史蒂夫會接著說:“是的,我還是帶著它。外邊的天氣會變冷的。”這樣,他母親會滿意地發現,四十七年后,她兒子終于學會了一些東西。
障礙2:拯救或解釋
作為父母或教師,我們常常過早地介入孩子們正在做的事去拯救孩子,而不允許他們品償自己行為的后果,或者我們傾向于向孩子解釋事情的意義,而不是幫助他們發現事情對他們自己的意義。
人們普遍認為,好家長或好教師給孩子們解釋事情,殊不知,真正的好家長或好教師跟孩子們一道探索,幫助孩子們自己對事情進行解釋。外來的解釋常常是越解釋越糊涂。不知你是否有這樣的體驗,有一個人對某事很熟悉,而你卻一無所知,他向你滔滔不絕地解釋這件事,但他解釋的越多,你越不清楚。
在孩子們做一件事時,成人的過早介入并給他們提供解釋,常常使孩子們感到沮喪。成人的“完美、聰明”會使他們感到迷惑,讓他們覺得自己更無能、更容易受傷害。如果發生了什么事,他們會想:“如果大人不在這兒,我可怎么辦呢?”,從而變得喪失自信、依賴他人。
那些太快地介入別人的事并為別人的事操心的人被稱為拯救者或稱能者。這些稱能者或拯救者把別人拯救出來,讓他們仍保持著自己的缺陷,使他們仍容易受傷害,仍容易受操縱。他們經常會說:“這就是事情的真象”、“這就是事情的原因”、“你最好這么辦,才能把事情擺平”等等。他們的話充滿了這樣的暗示:你是無能的,你不該遇到這樣的問題,你需要幫助,我才能幫你,等等。拯救者幾乎從來不會鼓勵孩子發展對自己能力的自信。
現在有很多新婚夫婦,在他們婚前由于有自己的父母包辦一切,在結婚后陷入困惑和擔心,他們不知道自己是否有能力買東西、買保險、平衡家庭收支、安排住宅等等一些成人生活中必需面臨的問題。他們的父母由于經常扮演拯救者的角色,結果是自己的孩子在結婚后,他們的“工具箱”里仍然缺乏必備的生活工具。
家長太快地去幫助孩子,這樣做阻止了孩子去獲取自己的人生體驗。通過太快地給孩子提供解釋,家長阻止了孩子去提高自己的認識。在這種情況下,家長應該做的,其實就是什么都不做,充滿耐心地等待,充滿耐心地啟發孩子自己去體驗、去思考、去行動,這才是家長能夠幫助孩子獲得更多發展的機會。
障礙3:指導
指導是為了自己方便的另一種阻礙孩子成長的行為。介入孩子們的行動,并按照我們的方式來指導他們,比邀請孩子的主動參與、接受孩子的不同行為方式要容易地多。但是,人是一種有獨立性的動物,他要求別人在一定程度上尊重他的的獨特性。如果我們太早地介入并指導別人的行動,我們就是在制造敵意、反抗和攻擊。
想象一下這樣的情景:你遇到了一為熱心的導師或老板,對于你的工作的每一步,盡管你自己都會了,他還要堅持詳細地告訴你。如果這種情況持續的時間很長,你可能會受不了而開始另找一份工作,至少,你工作的熱情和愿望會很快地下降。但是,如果你的老板能以尊重的態度,鼓勵你做出自己的貢獻,那你無疑會相信這一點,即你的老板認為你有用。
我們都明白,指導會給被指導者帶來很大的負擔。但作為父母,我們仍然不停地告訴孩子“把這揀起來;把那放到一邊去;你該沖澡了;在校車來之前,別忘了喝牛奶”等等。孩子們常常拒絕聽我們的這些嘮叨,有時還跟我們對著干,對此家長反而感到很受挫折,其實,孩子們這樣做的目的,正是為捍衛自己的“主權”。
指導可能是家庭生活中最常見的障礙之一,它是家長缺乏耐心的標志。如果我們充滿耐心,去鼓勵孩子們為家庭或為他們自己做有價值的事,尊重他們的自主性,那效果會好的多。現在假設你家里亂七八糟的,但馬上有客人要來,與其責備孩子,指導他們干這干那,不如這樣說:“孩子們,呆會兒我有朋友要來,但家里太亂了。如果你們能幫我把這兒整理好,那是對我很大的幫助。”結果可能是你意想不到的好:地板上的鞋子、臭襪子似乎魔術般地消失了,房間變得似乎空前的整潔。
剛才我們說,指導的結果讓父母感到挫折,實事上,指導的本身讓孩子感到挫折,讓他們覺得自己無能,為了保護自己,他們變得更為頑固,或更具有反抗性。一個參加我們培訓班的婦女講了一個她親身體驗的事,更證明了這一點。
她說:“我上班前經常在家里貼著讓我丈夫和孩子們要干的家務的單子。但是我每次回家都發現家里還是老樣子,他們只是在半心半意地在干分配給他們的事。我從來沒有意識到他們對這個指示單很反感。他們其實很情楚自己該干什么。這真是個天大的笑話。”
在參加培訓班期間,這位婦女變得很激動,她幾乎一整夜都在考慮第二天的培訓課上應干些什么,第二天早上也在想這件事,所以忘了時間。等她醒悟過來,已經快要遲到了。她一邊匆匆地往外走,一邊對她丈夫說:“今天我必須參加培訓班,我沒辦法按排家務了。今晚咱們家里還要有人來,如果你回來的比我早,要是你能幫我干些事,我是非常感謝的。”
當她回到家時,她發現晚飯已在爐子上做著了,洗衣機安放到了樓下,他丈夫正在用吸塵器打掃房間。
她驚訝地問:“發生了什么事?”
他說:“我知道你很著急,因為你都沒有時間寫那個該死的指示單了。剛才我在打掃房間時,我在想,在我們結婚之前,我曾成功地生活了三十年。我付賬單,照料我該做的事,招待我的朋友,安排我的生活,但是從結婚后,我再也沒有受到信任了。事實上,在我母親為我這樣做事時,我對她的感覺,和現在對你的感覺一樣。并且,我最終離開我的母親去找了另一個女人。”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無論是成人,還是兒童,都不喜歡被人指導。事實上,本章要提到的所有障礙和建設性因素在所有人的關系中都起作用,而不僅僅在親子關系中起作用。我們再來看另外一個例子。我們知道一個社區中有很多學校,其中有一個社區的教工培訓協調員是一位限制、控制和指導型的人,她經常把參加社區發展培訓的人降低到幼兒園的幼兒水平,而這些人也對她很惱火。在一培訓活動中,在第一天的培訓結束后,她對學員們說:“我要求你們每個人在走前都把自己的杯子揀起來扔進垃圾箱。”結果有三分之一的人就象沒聽見一樣,他們的杯子仍舊在那兒放這。這些學員是些什么人呢?他們都是學校校長、高級督學和其他一些很有地位的人,結果是,他們象孩子一樣,反抗別人的指導。
第二天,我們介入進來并采取了另一種行為方式。我們對學員說:“在我們這個培訓班結束后,校方還將在這里進行另一個會議。校方請求我們保證在大家離開后會議室狀態良好。如果你們能額外花幾分鐘幫我們整理一下房間,我們會非常感謝。”
結果是,學員們擺正了椅子,重新泡上了咔啡,擦了黑板,他們干了一切該干的事。通過邀請他們提供幫助、鼓勵他們做出貢獻,這些學員付出了額外的努力;通過命令和指導,那位女協調員,正象她自己也看到的,引起的是反抗和敵意。
在我們試圖指導別人時,不妨先問自己下面兩個問題。
1 “如果我們不按自己的方式來具體操縱,我們這個世界的運行是否會嘎然而止?”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我們應該介入去處理。但即使是這樣,指導也應是我們最后的選擇,首先需要的是慎重的考慮。如果答案否定的,那么接著問自己第二個問題。
2 “我要指導的這個人是否需要發展出為他自己制訂人生計劃的能力?”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我們要做的事很簡單,就是停止指導。如果一個人從來沒有機會為自己計劃什么事的話,他怎么可能學會做計劃呢?如果一個從來不被允許去執行一個有缺陷的計劃,那他怎么學會面對計劃中的缺陷呢?或者說,當一個人因為喪失了勇氣,不敢去改進計劃中的缺點時,他怎么能學會克服計劃中的缺點呢?可以說,我們最大的成功常常是從失敗中得到的,只要我們不把失敗看得太重,只要我們還有嘗試的勇氣,失敗就是成功之母。
下一篇:怎樣批評孩子不為過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鼓勵:讓孩子喜歡自己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