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的死疙瘩——追求公平
分類: 親子關系
心理詞典
編輯 : 心理知識
發布 : 12-26
閱讀 :315
我們對于許多世俗觀念總是相信不已,其實它們未必完全正確,很多時候它卻成為我們思想上的阻礙。同學們常在生活中抱怨生活對自己不夠公平,然而一定要強求公平嗎?
我們生活在一個社會群體之中,一個社會必須有合理的法律、規則與道德標準等來互相約束,以維持一個良好的社會秩序。在我們的生活里大家都習慣于時時處處去尋求一種公道與正義,一旦失去了公正,他們就會憤怒、憂慮或者失望。然而,現實的結果是,尋求絕對的公平像尋求長生不老一樣。我們周圍的世界——不管是自然界還是人類——本身不可能是完全公平的世界。知更鳥吃蟲子,這對蟲子來說是不公平的;美洲豹吃小狼,小狼吃獾,獾吃老鼠,老鼠吃蟑螂……只要環顧一下大自然,就不難看出,世界上很多現象是無法用公道衡量的。龍卷風、洪水、海嘯和干旱都是不公道的,倘若人們強求世界上任何事物都要公平合理,那么所有生物連一天都無法生存——鳥兒無法吃蟲子,蟲子就不能吃樹葉,世界就得照顧到萬物各自的利益。所以,我們尋求的完全公道只不過是一種海市蜃樓罷了。整個世界以及世界上的每個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不公道。面對這些不公道之處,你可以高興,可以怨恨,可以消極視之……但那些不公道現象依然會永遠存在下去。
這里,我們提出的是對客觀世界的一種真實描述。永恒的公道是一個脫離現實的概念。難道人生就不存在任何正義感了嗎?
人們渴求公道,但一旦他沒有得到公正時就會表現出一種不愉快。講求正義、尋求公道,這本身并不是一種誤區性的行為,但如果你一味追求正義和公道,未能如愿便消極處世,這就構成了一個誤區——一種自我挫敗性行為。當然,這一誤區并不是指尋求公道的行為本身,而是指由于不公道的現實存在而使自己產生的一種惰性行為。
不公道現象的存在是必然的,當你無法改變這一現實時,你可以努力改變自己,不讓自己因此而陷入一種惰性,并可以用自己的智慧進行積極的斗爭。首先爭取從精神上不為這種現象所壓垮,然后努力在現實中消除這些現象。
你知道,你自己無法把握他人,更無法主宰整個世界,那你就從現在開始,不要以自己所謂的“公正”要求他人了。以下是心理咨詢專家為你提供的行之有效的辦法:
1、將你所見到的各種不公正現象全部列出來。將這些現象作為你采取切實行動的出發點。向自己提出這樣一個重要問題:“這些不平等現象會因我的憤怒而消失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努力消除致使你煩惱的誤區性心理,你便可以逐步跳出尋求公正這一陷阱。
2、不要再讓別人左右你的情緒。這樣,在別人未按你的意愿行事時,也就不會陷入惰性。
3、不把自己同別人或別的事情比來比去。在制定自己的目標時,不要考慮周圍的人在做什么。如果你要做一件事,就應該全力以赴地做好它,而不必羨慕別人所具備的優越條件。
4、假如你又講出“我如果晚回家總要給你打電話,你為什么不給我打電話”之類的話,立即改正自己,大聲地說:“我覺得你要是給我打個電話,就更好了”這樣,你就不會根據自己的行為要求別人給予自己同等待遇,同時也就消除了一個誤區性觀點。
6、不要忘記:報復也是受他人控制的一種表現。不要根據他人的行為采取行動,應該按自己的判斷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