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合理的拒絕
分類: 親子關系
心理詞典
編輯 : 心理知識
發布 : 02-05
閱讀 :258
我們中有許多人面對親人、朋友、同學提出的一些要求時,雖然從心底不愿去做,可又礙于情面不便拒絕,只好硬著頭皮應承下來。他們經常用來為自己辯解的理由是:“我何必自討苦吃去拒絕呢,注定會失敗的”、“如果我拒絕那樣做,他們會不喜歡我”、“如果我想說什么就說什么,他們肯定會暴跳如雷的”……長此以往維持這樣的想法和狀態導致的結果是:你習慣于一種不使人滿意的生活方式,這種生活方式使你成了一個不愉快、受約束的人,既怕被人拒絕又怕與人親近,最終使自己的承受能力越來越差。
正如有位心理學教授所說:“我們可以把生活看作是一個選擇的過程,在這個過程的每一個點上,同時會有一個積極的選擇和一個消極的選擇。你有可能采取防御的、可靠的、戰戰兢兢的行為,但同時還有一種積極的選擇,有可能使你自我實現!”選擇保守的行為,沒有勇氣拒絕,也許你就與自我實現擦肩而過。因為,其一,你做著自己不想做的事,偏離真正需要實現的目標,沒有時間和精力去做你真正想做的事;其二,你允許別人不斷地利用你,你心中所懷的不滿日積月累,當你最終失去耐心,便以一種不恰當的方式發泄心中的積慮;其三,你和別人缺乏交流,別人不知道你在做這件事情的真實感受。這樣對一個人人生的最壞影響可能是:沒有個人的發展和成熟、孤寂離群、精神苦悶,以至患上抑郁癥,并通過全身乏力、周期性偏頭痛、潰瘍等等癥狀表現出來。
要是你有著如上所說的某此行為和癥狀,你就應該嘗試去學會合理地拒絕,下面提兩條學習改變的有效途徑:
一、學會說“不”
在我們的社會中,有些人總是向別人提要求,你必須學會說“不”來自我維護。當你想說而又沒說出這個簡單的字時,你也就失去了對自己生活的支配權。
練習說“不”,思考一些情景,并作回答,最好是寫下來,使你更清楚地了解自己;如果你想拒絕,做起來也很方便。例如:有位同學向你借錢買雜志,他經常借錢不歸還。你可以說:“我沒零錢,不能借你錢。”或說:“對不起,我不是總有零錢。”又例如:你的一位好友熱情地向你遞支煙,讓你非吸不可。你從未吸過煙,不吸顯得不禮貌,吸吧又不是你由衷的心愿,此時需要你巧妙地運用“不”字拒絕吸第一支煙。日常生活中當你學會合理的拒絕后,你也就具備對自己生活的自主權了。又比如:學習將一些拒絕的方式記在腦子里,如“不,不行,我還有其他事”,“不,我不能做這件事,請別人吧”!“不,今天不行,以后再說。”并且嘗試著在生活中對你厭煩已久的事這樣說。
當然,我們并不鼓勵你永遠說“不”,你若想給肯定的回答,你就應該說“是”。如果你為了朋友參加一項你不便的集體活動,如果你感到這件事很重要,你情愿為朋友承受這種不便,你說“是”也沒錯。關鍵在于你的真實想法和感受是可以得到平衡的。
二、學會感情的自然表達和自然體驗
學會說“不”實質也就是學會自如地表達否定的、不愿意的感受,但要使你的拒絕表現得合理自然,你必須進一步學習能夠以直率、誠實和恰當的方式表達你此刻的感覺。對于在這方面只有微小不足的人,敢于開口但感情表達不充分的,應該訓練自己“在語音里再多點感情”、“談話時再生動些”、“多用手勢”、“再直截了當些”、“臉上再多點表情”等等。起初也許會感到極不真實自然,然而,當你發現這種獨特的表達方式,并對它引起的新的交流效果習以為常時,你也就有了豐富的感情,在表達感情時更加自然,在對待自己和別人的態度上就會發生很大的變化。
對于難以表達真實感情的人,第一步應學會多用下列短語,“我喜歡你這樣做”、“我不喜歡你這樣做”;“我很高興你這么說”、“我不高興你這么說”;“我要你做……”,“我不要你做……”,這里的“我”充分使自己介入交流,動詞也注入了感情,使自己與他人有了直接的交流。一旦能穩定地表達自己的情感,就把這種方式擴展到感情交流的其它領域中去,諸如表情、手勢、適當響亮的聲音、注視對方的眼睛。
通過這兩個途徑的學習和訓練,你也許發生了你自己也意想不到的改變:在學會合理拒絕的同時,你既不擔心與人接近,又不害怕與人爭吵,你的行為完全出乎自然,有多少能力就表現多少。知道自己是誰,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充分自信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感情,果敢地行動。這種能夠使自己自我維護的改變使你有更多的專心于自己該做的事,使你不會有積怨的情緒等待爆發,使他人能夠意識到你的權利,理解你并嘗試與你真正地溝通。
學會合理的拒絕,生活中顯得輕松自如,禮貌待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