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狂打沙包發泄郁悶
分類: 親子關系
心理詞典
編輯 : 心理知識
發布 : 03-04
閱讀 :291
藍色的墻壁、鮮綠的地毯、兩個大大的“懶人”沙發斜靠在墻邊,最顯眼的是,房中間掛了兩個長長的沙包,不時有情緒比較激動的學生上前打幾拳。這是記者昨日在廣州市荔灣區人民中路小學新設的心理咨詢室“快樂小天地”見到的一幕。據悉,這個小天地已成為學生們傾吐心聲、發泄不良情緒的好去處,也成為老師們打開學生“心結”的一個好空間。
應對心理障礙心理咨詢從高校深入小學
據了解,當前,來自社會、家庭、學校、學業等多方面的壓力,使愈來愈多的中小學生出現各種各樣的心理障礙,甚至演變成嚴重的心理疾病,直接影響到學生心理健康,致使各種偏激行為偶有發生,諸如:暴力傾向、自殺傾向、青春期精神分裂癥、選擇性緘默癥傾向(部分學生為此而休學)等。針對此類現象,廣東省2000年時在全國首創了“廣東省心理健康咨詢專家指導委員會”,至今培訓了上萬名持有心理健康咨詢上崗證的教師,心理健康咨詢活動從高校逐漸深入中小學,甚至幼兒園。
人民中路小學心理室可供發泄和傾訴
提起“快樂小天地”,人民中路小學的學生們都知道,“最喜歡哪里的沙袋和沙發,不高興的話可以打打沙袋出氣。”有學生這樣說。原來,“快樂小天地”是人民中路小學專設的心理咨詢室。
據該校教導主任高卓林介紹,由于小學時期是孩子人格未定型,非智力品質正在形成時期,該校非常注重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對于一些有行為偏差、單親、特困、抑郁、暴力傾向的學生,學校專門開設了心理咨詢室,老師們給它起了個好聽的名字——“快樂小天地”。
記者在“快樂小天地”看到,30平方米左右的空間隔成兩個小房間,整體上是舒適、愜意的藍色和綠色色調。一個房間鋪設鮮綠的地毯,房間中央垂掛了兩個長長的墨綠色沙包,該房間主要供情緒激動的學生宣泄。另一個房間鋪設了木地板,放了兩個大大的“懶人”沙發,綠色色調,就連窗簾也是淺綠色的。該房間主要用做老師和學生之間交流“悄悄話”。
小天地建立起來后,已成為學生們發泄不良情緒的好去處,也成為老師打開學生“心結”的一個好空間。6年級一班的謝老師對此深有體會。該班有個學生因患有小兒多動癥伴隨暴力傾向,經常出現情緒狂躁現象,在班上搗亂、惹事生非。在該學生情緒激動的時候,謝老師多次嘗試將其帶到“快樂小天地”打沙包,等學生的情緒慢慢穩定下來,謝老師再拉著他去“悄悄話”聊天,這時的學生表現得異常清醒、理智,很痛快地對其不對的行為進行自我檢討。
廣州四中老師通過QQ與學生交流
廣州四中早在1999年就設立了一個90多平方米的心理咨詢室,該咨詢室集個別咨詢、班級上課、教師辦公于一體,還有一個專職的心理教師——知心姐姐。
記者在該咨詢室看到,室內整體上采用淺色調布置,給人感覺既寧靜又輕松。咨詢室分隔成三個獨立間,最大的一個主要用來上心理健康教育課,兩邊的小房間分別用于咨詢面談和教師辦公。據介紹,該校除了心理咨詢室外,還在每學年年初分別為初一、高一學生進行心理測試,建立心理檔案。最特別的是,學校還利用電話、信箱、上網等多種形式為學生解答各種心理問題。老師公布QQ號,學生課后上網,借助現代通訊方式和老師溝通,這是目前該校比較多見的一種溝通方式,有老師說,這可以解決很多問題。
三個孩子的煩惱
李明寄人籬下的生活令她想自殺
學生李明(化名)曾是人民中路小學謝老師的學生。在老師眼里,李明是個乖巧、聽話的孩子,在學校表現很好。但有一次謝老師在和李明聊天時,她竟然說,“我真的不想活了,我想自殺”。
原來,李明的父母因感情不好最終離異了,但兩人誰都不肯要李明。她只好和爺爺、奶奶一起住舅舅家。舅舅看她不順眼,時常找茬罵她和打她。舅舅的兒子也經常欺負她,甚至對她動手動腳。如此寄人籬下的生活,使得李明異常壓抑。
謝老師聽后非常難受,因為無法和家長溝通,她想到了一個好辦法:挑選了一個漂亮的日記本送給李明,讓她將生活中遇到的任何不快,都寫在日記本上,只告訴老師一個人。從此以后,日記本就成了兩人之間溝通的主要橋梁。謝老師說,事情過去1年多了,李明已經悄悄地堅強了起來。
小江成績不好使他無法面對父母
小江(化名)是三年級的學生,學習成績在班上算是中等。其父母均畢業于知名高校,對孩子的期望值特別高。小江的父母非常看重孩子的每一次考試,每次考試前,父母都會反復問他有沒有信心考好,使得他非常緊張。考試結果出來后,往往因達不到預期目標,父母又會在家給他“開會”,或是訓斥或是責罵,有時母親還會哭。后來,班主任發現,原本開朗的不江變得越來越悶悶不樂。
老師介紹說,小江其實各方面表現都不錯,性格開朗,喜歡畫畫,是個全面發展的好學生。只不過比較貪玩,所以學習成績一直未能靠前。了解了有關原因后,老師找到小江的父母,進行了很好的溝通,先是替家長解壓,再替小江解壓,而這個過程,或許會十分漫長。
張曉厭學的她一進教室門就大哭
家長張先生告訴記者,他的女兒張曉(化名)剛進一年級時曾出現嚴重厭學情緒。一開始,孩子早上賴床。這樣持續一個星期左右,孩子開始出現哭鬧行為。張先生以為這是一個必然經歷的階段,結果過了一段時間后,孩子只要一坐進教室,就放聲大哭,家長根本不能離開半步。再后來,即使是在家,只要一提上學,孩子都會哭個不停。張先生咨詢有關心理專家后才知道,一些孩子因為心智發育得較晚,而天生性格比較內向的,一旦要過集體生活,會有一個很長時間的適應期。對這種孩子,不能采取強硬做法,只能慢慢疏導。
高主任表示,如今該校在一年級課程中安排了不少游戲課程,這樣確保孩子可以在游戲中適應學習生活。
考不到第一名優秀生提出退學
華師附中舉行“心理節”,大學生給中學生輔導心理知識
昨天,華師附中舉行了主題為“關注心理健康,激發個人潛能”的“學生心理節”。一下課,同學們紛紛走出教室,玩起了心理測試。據悉,目前華師附中初中各班每周都有一節心理健康教育課;高中心理教育則以講座的形式開展。
昨天下午,下課鈴一響,華師附中陸續出來活動的同學都聚集到教學樓底層,大堂里擺放的多幅心理咨詢戶外宣傳畫,吸引了同學的注意。有的同學認真閱讀著心理健康知識,一部分同學擠在美妙的心理趣圖前,饒有興致地考考自己。同學們表示,以前覺得去咨詢心理的同學都有心理問題,參加了“心理節”活動后才知道,原來心理學有著廣闊的領域。
華師附中心理研究室羅碧云老師表示,學生中的心理問題主要集中在學習焦慮和人際交往方面。此次的“心理節”還設置了心理測試服務和現場心理咨詢。華師教科院心理系8名優秀的本科心理咨詢員,還在現場與同學進行一對一、或一對多的交談。
一位從外地考進華附的學生,是當地前三名。進入華附后,她認為自己仍可以考全班第一。然而,開學初的幾次考試,她的成績都排得較后,這使她難以接受。她把原因均歸結為不適應學校管理制度,竟然產生退學的想法。
在老師的挽留下,她答應給自己一段心理適應期。華師附中心理研究室李之寧老師不斷與之聯系、溝通,幫助她對自己進行合理定位。在大家的幫助下,該生慢慢放開自己,知道求學應該不斷進步,而不要一味求第一。隨著認識的加深,她漸漸變得開朗起來。
點評
光有“打沙包”是不夠的
情緒激動了,可以找沙包發泄;心里想不開了,可以到“悄悄話”房間找老師訴說。看到小小年紀的學生竟然需要學校為其開設宣泄苦悶的場所,不禁要問:究竟是什么逼得本該無憂無慮的學生要通過狂打沙包來發泄內心的壓抑?又是什么讓本該快樂成長的他們背上了過重的心理負擔?
記得美國有部風靡校園的電視劇叫《成長的煩惱》,以搞笑的口吻描寫了學生成長過程中遇到的一系列煩惱。看來這成長的煩惱是全球的通病。但是總是感覺我們學生的煩惱多少有所不同,很多時候是我們的社會和教育自身給學生加上了一副心理“枷鎖”。
別的不說,中小學生的課業負擔過重已喊了多時,但直到現在不但不見減少,反倒有愈來愈重之勢。在應試教育的體制下,家長需要孩子用考試成績鋪就一條成長的路;教育部門需要學生用考試成績證明自己的政績;學校需要用升學率來提高自己的地位……所有這些都衍變成有形與無形的壓力加在了學生的身上。我們總是在喊素質教育,但成績代表一切的衡量標準代替了家長與孩子應有的心靈溝通,代替了老師與學生應有的課外交流。中小學生心理承受能力本來就比較脆弱,可是其弱小的身軀卻要承受太多的期望和太多的禁錮,再加上外界的不理解,總以為現在的小孩子不愁吃不愁穿、哪有什么心理負擔,這些都讓學生背上了心理壓力。
學校掛沙包供學生發泄,是為了緩解學生的心理壓力。姑且拋開這種打沙包到底能不能幫助學生緩解心理壓力不談,單就這種積極為學生心理減壓的做法還是值得肯定的。然而,要想為學生心理減負,光有學校的“快樂小天地”是遠遠不夠的,家長、老師乃至全社會都要為學生心理減壓而共同努力。我們的教育是要培養身心健康的文明現代人,如果今后在為學生學業大喊減負的同時,還要為學生的心理大喊減負,那可是教育的一大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