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變觀念 正確擇業
分類: 親子關系
心理詞典
編輯 : 心理知識
發布 : 05-02
閱讀 :319
機遇總是青睞有準備的頭腦,最好的職業并非總是由最佳的人選取得,但總是由準備得最充分的人獲得,大學畢業生們要在變革迅猛、競爭激烈的當代社會中找到合適的位置,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最重要的是要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轉變擇業觀念,樹立有較強適應性的就業觀,以此為基礎,才能堅定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艱苦創業的信念,優化知識結構,提高能力素質。惟有如此,大學畢業生走向社會時,面對的無論是社會巨變的驚濤駭浪,還是頌古非今、優勝劣汰的急流險灘,都能夠搏擊自如、游刃有余。
勿庸諱言,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越來越嚴峻已成為全社會普遍關注的熱門話題。過去那種“皇帝的女兒不愁嫁”的局面已成歷史。有人據此認為:中國的人力資源過剩,大學生畢業找不到令人滿意的工作。我們認為:高校畢業生就業難,固然有經濟體制、經濟結構和經濟發展水平等的影響,但從多年畢業生就業指導工作的實踐看,畢業生自身錯誤擇業觀念從中作祟也是不可忽視的因素。因此,對大學畢業生的擇業觀作一簡要分析,并有針對性地提出矯正建議,是具有極其重要現實意義的。
一、高校畢業生的不良擇業觀
根據大量的訪談與調查,大學生畢業中的不良擇業觀主要表現在以下七個方面:
一是消極等待觀。
長期以來,大學生由國家統招統分已在人們心目中形成定勢,因此相當部分大學畢業生,雖有強烈的競爭渴望,但缺少競爭的勇氣,當真的面對競爭時或畏首畏尾、疑慮重重,或坐等靠要,依然認為學校、社會甚至家長給自己安排一份滿意的工作是理所當然,一旦要自己為畢業找工作著急忙乎,就怨天尤人、牢騷滿腹。
二是過分看重職業穩定。
高校畢業生在擇業時,追求職業穩定的心情可以理解,但部分大學畢業生將職業穩定絕對化,將其當作擇業的唯一標準,置于至高無上的位置,任何具有風險的職業都排除在選擇范圍之外,而高風險與高收益、高價值是成正比的,因而部分大學畢業生的種種遺憾由此萌生。
三是專業對口觀。
目前我國實行的是專業性的大學教育,其本質是素質教育。部分畢業生片面地理解專業的涵義,將專業教育等同于職業教育甚至工種教育,因而極端強調“工種對口”,導致對大量工作機會的冷然相對、漠不關心與失之交臂。
四是畢業既失業的“求職”觀。
抽樣調查的結果顯示,一部分畢業生把畢業即失業作為當前勞動力市場的常態,習慣于從求職的字面意義去理解求職過程,把求職簡單地歸結為一個“求”字,即請求、懇求對方給予自己一份職業。往往把自己置于消極被動的不平等地位,一旦求職未果,就心灰意冷、沮喪氣餒。
五是盲目擇業觀。
有的畢業生認為求職過程就是簡單地遞交一份簡歷,然后回答用人單位的幾個問題,就萬事大吉。還有的大學畢業生不進行市場調查,不問用人單位的要求,也不了解自己的興趣、愛好與特長,一味按模特兒的身材、演員的長相苛求自己,不惜大量舉債對自己從內到外進行高昂的,有的甚至是以犧牲健康為代價的所謂全方位包裝,一旦入不敷出,超負荷投入換得低效益產出,就焦慮不安、心理嚴重失衡,部分經濟貧困學生甚至出現壓抑、絕望的心情。
六是“職業自我”與“生活自我”的同一性擇業觀。
我們常常發現:相當部分畢業生在求職過程中,刻意把生活中的自我形象呈現在用人單位面前,追求一個所謂“完全自由、完整無缺”的自我。例如,女大學畢業生著意展示其生活中的天真、活潑、浪漫、嬌俏、可愛;男生刻意表現其桀驁不遜、不拘小節或沉默寡言等,以為會給用人單位留下一個“個性鮮明”的好印象,殊不知,這些都可能會使他們失去工作機會。
七是知識與能力、素質等同觀。
長期應試教育的結果使得高校部分畢業生不能正確理解知識、能力和素質的關系,尤其不能正確認識他們之間的區別。部分畢業生認為,知識、能力和素質是等同的,都可以通過考試分數來衡量,較高的考試分數似乎就意味著較強的能力和優良的素質,似乎就理所當然地應該找到他們自認為最理想的工作,從而使得一部分學習成績比較好的學生自覺或不自覺地對就業抱有過高的期望值,而期望越高,往往失望越大,痛苦也就越多。
二、不良擇業觀的原因分析
首先,擇業就業的壓力是產生不良擇業觀的直接原因。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大學生就業實行“雙向選擇、擇優錄用”,它要求畢業生公平地參與競爭,這是當前大學生就業的主流。然而,一部分畢業生在校學習期間學習態度不端正,專業基礎不扎實,不注意提高能力,畢業時才恍若驚夢,考慮到即將面對擇業的壓力,于是擔憂、焦慮開始困擾他們,部分畢業生以消極、低沉的心態試圖躲避競爭,還有部分畢業生雖然掌握了一定的專業知識和技能,但心理承受力不強,懼怕競爭,考慮到即將面臨的種種挑戰就膽戰心驚,焦慮不安,即使品學兼優的畢業生也同樣心存疑懼,擔心畢業就失業,擔心優生不能優分。
其次,錯誤的價值取向是導致不良擇業觀產生的根本原因。生產關系的多元化必然導致價值觀念的多樣化。實用主義、享樂主義、金錢至上的價值取向也在部分學生中流行。有的畢業生把“理想、理想有利就想;前途、前途有錢就圖。”奉為圭臬,這種極端功利主義的認識,導致少數畢業生思想消沉、意志薄弱、缺乏進取心,甚至有畢業生因向往、追求奢華生活未果,或個人非正當需求不能獲得滿足,遷怒他人、歸罪領導老師、毀損公物直至違紀違法。這些問題的存在,不僅影響畢業生順利就業,甚至可能導致個別畢業生遺恨終身。
再次,傳統觀念的影響是不良擇業觀產生的主要原因。據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生對傳統體制下國家統一分配工作、一次分配定終身的計劃經濟模式持強烈的反對態度,這充分反映在大學生的潛意識中存在著積極參與自主擇業、雙向選擇的觀念取向,存在著由計劃分配機制向市場調節機制轉軌的內在動力。可是,習慣勢力是強大的,傳統計劃經濟體制長期作用的結果是,在現實生活中,一部分大學生總是不自覺地要求學校或政府有關部門安排他們的工作,強烈希望“婆家”能主動找上門來給他們工作。這種矛盾思想的形成更加凸現了大學生的自信心不足、自主擇業能力脆弱。
第四,不健全人格是錯誤擇業觀產生的關鍵因素。有的畢業生不能正確處理動機沖突。人們面對的需要是多種多樣的,不同的需要會產生不同的動機和目的,但不可能所有的需要都能獲得滿足,當“魚與熊掌不可得兼”時就迫使人們不得不做出選擇,有選擇就會在思想上產生沖突和斗爭,如果沒有科學的人生觀指導、正確的價值觀導向,就會常常處在緊張失措、彷徨不安或躊躇不定的狀態中,思想對立、矛盾較大。那些既有理想、有報負,又過多地強調個人愿望;成才要求高,但更注重自我實現而忽視國家的需要和對社會的奉獻的畢業生表現得尤其突出。還有的畢業生缺乏良好的意志品質,具體表現為:缺少自覺性,不能把理想前途與自身優勢、個人特點及專長聯系起來加以分析,對自己畢業后的出路和從事何種職業缺乏思考和選擇;缺乏堅定性,遇到挫折就望而卻步,在單位和職業的選擇上三心二意、見異思遷或毫無目標;缺乏果斷性,在應作出決斷,采取行動時遲疑不決、躊躇不定,事到臨頭只好倉促決定,與用人單位簽約后立即就感到后悔不迭,加劇心理困擾。
三、樹立正確的擇業觀
轉變擇業觀的意義在于幫助畢業生在遇到困難、挫折和沖突時,客觀地分析自我與現實,把遠大理想與當代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結合起來,有效地解決思想矛盾,從而使自己保持積極、穩定、健康的心態,總結經驗,克服困難,達到順利擇業的目的。具體有以下方法:
1、完善人才市場,健全市場機制。
高校畢業生由國家包分配到自主擇業,這是國家人事制度改革的重大舉措。國家對分配就業制度改革的目的就是要實行畢業生就業的雙向選擇,通過市場來調節人才供求。實現這種改革目標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全社會長期艱苦的努力。一方面高校要加強與企事業單位的聯姻,通過人才交易會、網絡就業信息庫、與用人單位建立長期合作伙伴關系等為畢業生提供多樣化的求職渠道。另一方面,全社會要形成自主擇業的良好氛圍,建立和健全自主擇業的機制,形成公平、公正、公開的規范的人才市場,以利于人才盡快脫穎而出,滿足社會對人才的需求。
2、加強教育,轉變觀念。
要開展深入細致的教育工作,幫助大學生從根本上改變就業觀念。首先,要使畢業生有充分的心理準備:市場需要與個體的職業理想常常有矛盾,這就使得社會為大學畢業生提供的工作崗位不可能使人人都滿意,畢業生要結合社會發展需要和自身特點進行職業選擇。老、少、邊、窮地區,艱苦行業,基層單位這些國家通過宏觀調控,鼓勵畢業生流向的地方,也許正是畢業生大展宏圖、建功立業的場所。
其次,進行就業形勢及有關法規政策的教育。從學習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就業政策入手,教育畢業生正確認識當前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形勢,了解就業政策,及時調整自己的期望值,避免由于巨大的心理反差可能導致的精神失控。
再次,進行畢業生的心理輔導,幫助其走出心理誤區,樹立正確的認知模式。要有針對性地開展畢業生指導,引導其正確認識、客觀評價自我,擇業定位不要過高,應立足現實放眼未來;要正確看待改革開放過程中問題和矛盾,不能操之過急,既要抵制不公平競爭,又不能以偏概全,以冷眼看世界,把一切都看得暗淡無光,以致悲觀失望。
第四,要進行危機感和抗挫折的教育。隨著信息化社會的到來,在人的有效生命周期內,職業的變更速度將越來越快,一個人終身從事一種職業的概率將越來越小,人才流動和再就業已越來越成為生活中的一種普遍現象,第一次就業不理想,還可能有第二次、第三次擇業、就業的機會。競爭是信息時代的普遍特征,有競爭就難免有失敗,只有樹立強烈的危機意識,才能在激烈競爭的人才市場上增強抗挫折的能力。因此,那種一錘定音,一次分配定終身的擇業觀必須加以矯正。
第五,進行職業化教育。通常來說,每個人都擁有兩個自我:一是職業自我,一是生活自我。人們在職業生涯中的行為方式與在個人生活中的行為原則不總是完全一致的。在生活中我們的個性可以而且應該是千姿百態、各具風采,在不違背社會總原則,如法律和社會公共道德的前提下,沒人能強求他人按某一固定的模式生活。但在工作中卻不允許個體根據個人的好惡行事,個人的工作行為不能脫離特定職業模式的特殊要求,一旦個人的興趣愛好凌駕于現存的團體合作行為要求之上時,就會顯得與集體、他人格格不入。
因此,我們應該在堅持基本做人原則的基礎上學習用職業或工作的行為方式與不同的人打交道。從目前用人單位對應聘人才的要求來看,他們更需要那些具有責任心、適應性、具有團隊精神的畢業生以及辦事有成效、有較強分析問題和系統思考能力的人。所以,作為當代大學生,在應聘時,應充分展示個人的集體主義意識、團隊協作精神,力求給用人單位留下一個知識淵博而不拘泥于教條、有創新精神而深諳工作程序、有獨立工作能力而崇尚團隊協作的當代青年形象,從而達到推介自我的目的。
上面我們主要闡述了轉變畢業生觀念教育的內容,形式是為內容服務的,要使上述內容深入人心,還必須強調形式的多樣化,一切有助于實現教育目標的形式、方法和途徑都應該繼承、發展和創新。例如,求職成功者的報告、往屆畢業生訪談、專家講座、選修課程、模擬應聘等,實踐證明都是較好的方式。
3、正視現實,調整心態。
正確估價自己與就業市場,充分估計可能出現的種種問題與現象,增強自我調控能力,保持積極健康的求職心態。畢業生要充分地認識到,求職的過程實質是一個雙向選擇的過程,畢業生固然被用人單位挑選,但同時,用人單位也在被求職者挑選,供求雙方處在平等的地位上。如果在求職前就先入為主地把自己定位于弱勢地位,勢必在求職者心目中形成種自卑。我們知道勞動力是商品,是重要的生產性資源,只有通過市場才能提高使用效率,從而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凡市場總有賣方市場和買方市場之分,在勞動力賣方市場上,供給者處于有力地位,而在勞動力買方市場上,處于有利地位的則是勞動力的需求者。就目前我國的實際情況而言,勞動力的素質普遍偏低,就業壓力大與高層次人才奇缺并存,這是不爭的事實。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國的勞動力市場特別是高素質的人才市場總體上還是一種賣方市場。正確理解這點對于大學生來說,具有重要意義:一方面促進大學生在校學習期間,努力學習、全面發展,整體提高自身素質,使廣大學生真正成為社會需要的高層次人才;另一方面,社會給大學畢業生提供了眾多的擇業機會,那些真正有真才實學的畢業生總會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在求職中初試不爽的畢業生大可不必因此氣餒,甚至一蹶不振。
4、提高綜合素質,增強承受挫折能力。
首先大學學習不僅要注重能力培養,更要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要加強綜合素質的培育。實際上一個能力很強的學生,只是具備了自主擇業的基礎和前提,只有當他們具有正確的思想觀念、積極向上的態度、具有展示自己能力和素質的信心,才能成為自主擇業、雙向選擇的人才市場上的成功者。因此,增強學生的自信心、變消極等待為積極,主動地參與市場競爭是極其重要的。
其次,大學教育是一種專業教育,而不是一種職業教育,高等教育不能專業設置過窄,大學生不能過分看重專業。在校學習期間,重要的是要學會適應環境,增強自己的適應能力,提高自身綜合素質,才能以不變應萬變。隨著我國各項改革向縱深推進,各行各業之間、各行業及各個企事業單位內部等都會引入競爭機制。競爭,必然優勝劣汰,從而職業變更不可避免。“鐵飯碗”已成為歷史,絕大部分中國人面臨的將是風險與機遇并存、多變的就業環境。人們將不再看重職業的絕對穩定,而將看重什么樣的職業能夠給自己提供良好的發展機遇及良好的預期收益。
再次,高校畢業生畢業以后能夠找到一份與自己所學專業相同或相近的工作當然是件幸事,但實際情況往往不盡然。經濟社會急劇變動、知識更新周期越來越短,朝陽產業不斷涌現、夕陽產業不斷消亡,期望在校學習的專業知識能夠適應未來幾十年職業生涯的需要,幾乎不可能。教育的相對穩定性與社會經濟發展的持續變動之間的差異,使得勞動力市場的需求結構與供給結構不一致。這就要求畢業生要改變“絕對分工”的就業觀念,調整自己的心態以適應勞動力市場需求結構的變化。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社會的分工界限將越來越模糊,社會各行各業將不存在絕對意義上的分工。因此“通才”可能更能適應社會的發展。由于高校畢業生在校期間主要的是一種專業教育,因此部分畢業生“學非所用”也就不足為怪。所以我們不要因為用人單位的業務范圍及性質與自己所學專業不相吻合,就放棄擇業機會。近年來,全國高等教育普遍推行的“寬專業、厚基礎、高素質、強能力”教育模式,以及終身教育機制的建立與普及,為畢業生適應迅速變化的勞動力市場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第四,知識是人們對主、客觀世界的認識結果。知識只是反映客觀事物的屬性與聯系。能力是人們完成某項工作過程中所必須具備的內在條件。素質是先天遺傳和后天培養的人的身心特點的綜合、內在、整體的體現,是人發展的基礎和基本條件。從本質上講,知識、能力和素質是三個不同的范疇,知識可以通過載體傳遞,現代學校產生以后,可以通過教學活動代代相傳,可以繼受和傳承,而能力和素質屬于個性心理領域,只能通過個體自身得到發展、增強;當然,知識、能力和素質是相互聯系和相互促進的,知識只有通過個體內化才能升華為其自身素質,良好的綜合素質可以促進知識的掌握、能力的發揮。此外,就同一個體而言,知識的掌握與能力、素質的發展不同步,前者隨年齡的增長而增長,能力、素質則隨年齡增長依次經歷發展、頂峰、停滯和衰退三個階段。市場條件下,用人單位不是不注重選擇知識淵博的人,而是更加注重選拔具有雄厚知識基礎,并能把知識轉化為實際工作能力的人,也就是說,更注重能力和素質與知識協調發展的人。因此,大學生對大學所學各門課程設計的知識點的掌握程度,也就是說大學生的學習成績檔案固然重要,但對于用人單位來說,更重要的是,大學生的實際能力和素質,如開拓進取精神、吃苦耐勞戰勝困難的韌性和耐力、創新意識和創業能力以及敢于負責、善于負責的精神。具體說來,在校學習期間,大學生的發明創造、富有創意的設計方案、公開發表的作品、參加過特別是組織過的大型活動等等,對用人單位很有參考價值。高校畢業生們在應聘時應在凸顯其優秀學習成績的同時,盡量提供能表現自己能力、展示自我優良綜合素質的證明材料,這對于成功應聘往往是非常重要的。
5、充分準備,沉著應對。求職的過程實質是尋求社會認同的過程。怎樣才能使用人單位認可自己呢?一般地說,畢業生要做好以下準備工作:首先,應對自己進行評估,也就是反觀自己。去應聘前,畢業生不妨問問自己——我究竟具有什么樣的能力呢?或者說,我究竟適合于從事什么職業呢?我能從事的職業與我的職業理想之間存在差距嗎?如果有,差距有多大?我怎樣去彌補這個差距呢?客觀地回答了這些問題之后,選定自己準備選擇的職業類型。其次,應全面搜集勞動力市場上的各種需求信息,并對搜集到的信息進行分類、整理、比較、分析,尋找適合于自己的需方單位、尋找潛在的“婆家”。再其次,應對自己進行必要的“包裝”,這包括個人信息資料的準備,與用人單位見面的心理準備、以及外部形象設計等。之所以要強調必要的自我包裝,主要是因為在求職中給用人單位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太重要了。“第一印象”的好壞往往成為用人單位取舍的重要因素。機遇總是青睞有準備的頭腦。最好的職業桂冠并非總是由最優秀的人獲得,但總是由那些準備得最充分的人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