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談F4與青少年偶像崇拜
分類: 親子關系
心理詞典
編輯 : 心理知識
發布 : 05-02
閱讀 :314
談話人:岳曉東(哈佛大學心理學博士,現任教于香港城市大學)
采訪者:陳蘊敏(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2001級碩士研究生)
偶像崇拜自有合理性
陳:在搜狐上鍵入“F4“,相關網頁竟達14萬左右,這可以從一個側面反映F4走紅的程度,請問您是如何看待現在青少年中存在的這一狂熱追星現象的。
岳:從心理學來講,這是青少年過渡期的表現。青少年時期最重要的特點是從父母、教師的監控、教育和管制之下過渡出一個獨立的人格、一個不斷學會自我決策的過程,這當中需要對一些遙遠人物的依戀和認同來強化自我,也就是說在這個時候,父母不再是崇拜的人物了,老師也不是了。追星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虛幻的感覺,卻也有它存在的合理性。
青少年偶像崇拜的核心問題是認同、依戀,還有模仿學習。青少年時期追星是很普遍的,為什么現在F4這么瘋狂?因為F4體現了青少年所渴望的一種人格狀態:有錢、有貌、有反叛精神、有風度,對青少年來說,這是一種理想的狀態。
偶像的商品性決定被模仿性
陳:據報道,太原一中學少數中學生模仿F4的行為,被師生們稱為“春秋五霸“。
岳:所有的偶像本質上都是商品,偶像的成功在于市場開拓,這是現代偶像和原始偶像的最大區別,現代偶像背后都有巨大的經濟效益。跟小燕子不同,F4的出爐有精心的市場策劃和操作,通過四個年輕人的行為塑造、人物塑造開拓巨大的財源市場。對青春偶像劇,投資者絕不是為了故事,而是為了故事所帶來的巨大經濟效益。F4很成功,他們現在的廣告鋪天蓋地,他們的一切都具有經濟效益:他們的照片、服裝,他們推銷的一切,這是很成功的市場操作。
陳:現在的問題是年輕人會不會去模仿他們的行為?
岳:當然會了。整個偶像崇拜的行為就是社會學習,F4從他們的服裝、發飾、形象、行為、生活方式都是模仿的榜樣,“春秋五霸“不就是如此嗎?偶像崇拜是一面鏡子,它反映出來的是你個人的感受、思考的方式。在成年人看來,F4有什么了不起,不過是暴發戶,一夜間就成名,呼風喚雨;可是年輕人呢,他覺得不得了,絕對是自己模仿、認同的偶像。個人的選擇完全跟你選擇服裝、選擇吃菜、選擇生活方式一樣,很難統一的。
青春偶像提供戀愛坐標
陳:我有個朋友也很喜歡F4,只是因為他們長得都很帥,對此您怎么看?
岳:青春偶像崇拜的一個重要功能是為崇拜者提供一個戀愛選擇的指標,女性可以將F4視為白馬王子、夢中情人,就是說你所喜歡的人你可能沒法確定,但是F4的出現給你提供了一種坐標,你就可以按照這四個人去選擇你喜歡的人,男性也如此,通過偶像的落實,比如你喜歡鞏俐那種人或是張曼玉那種人,這是一種指標作用。
陳:有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喜歡F4的人當中,有許多是大媽級的人,甚至癡迷得讓人不可思議。
岳:如果她們喜歡是因為情節安排得好的話,那可能她們喜歡這個劇本,劇本內容高于本人,是看故事情節,而不是看人物;某些大媽級的喜歡F4,是不是勾起了她們內心的某種缺憾?
偶像終是過渡性的人物
陳:您是不是覺得對青春偶像的崇拜不必過于苛求?
岳:對,這要看你怎么引導。偶像是過渡性的人物,是你成長中的里程碑,美好不美好是自己的體驗,但是不管怎么說,這是你人生中所關注的一個人物,他對你的成長起了某種潛移默化的作用,學校和家長與其加以否定不如加以引導。我認為應使青少年淡化對偶像的頂禮膜拜,強化對偶像的榜樣學習。通俗地說,以F4為例,引導孩子不看他們劇中暴力的、性隨便的一面,而是看個人成功的一面,談其成功前艱苦的一面,談他們的奮斗歷程,轉移孩子的關注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