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孩子最親近的人,他們不僅僅是父母,更是陪伴和指導孩子成長不可或缺的存在。但是最近由于每個家庭只有一個孩子,很多家長對于孩子的教育方法也改變了很多,甚至出現了“溺愛型”家長和“家庭干涉型”家長,這些過度保護或者過度干涉孩子的家長類型阻礙了孩子們的健康成長。接下來就讓我們來具體看看危害孩子成長的親子關系吧!
1、溺愛型家庭,有些寶寶一生下來全家人都圍著他團團轉,當做“小公主”“小皇帝”,家里人想盡辦法讓他們高興,滿足他們所有要求。如果以不順他們,就會大哭大鬧的。即使孩子做錯了,家長也會極力辯護。這種溺愛已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而且非常容易形成以自我為中心,任性自私、缺乏同情心等不良的性格。同時在人際交往中,他們缺乏責任感、不懂得關心不禮貌的性格。很難交朋友,易孤群。
2、家庭干涉型,有些家長過多干涉孩子的學習,興趣愛好等方面,都是家長說了算。這種家長雖然是出于一種保護的態度對待孩子,為了使孩子變得更好而細心照顧,盡量給予幫助和囑咐。但是孩子完全掌控在父母手中,自己就算有什么想法,也被父母的反對抹殺,這樣的過分保護,會使孩子的社會適應性差,缺乏獨立思考能力和創新意識。因為過分依賴,心理承受能力差,遇到困難容易灰心沮喪,甚至焦慮不安,而且他們做事會猶豫不決,沒有自己主見。這樣的孩子到青春期容易出現對抗行為。
3、矛盾型家庭,爸爸媽媽常常為孩子要做什么態度不一,比如爸爸說要孩子報學珠心算的培訓班,而媽媽要報鋼琴的,意見總分歧,容易吵架,孩子也不知道聽誰的。管教孩子爸爸嚴厲,而媽媽放松,總是爸爸斥責,媽媽來阻止。但是大多數的中國家庭中,母親負擔更多的教養孩子的責任,所以孩子總會咸媽媽嘮叨,覺得煩,這樣長期下去孩子會產生逆反心理。而父母長期的不一致態度,孩子無法適應,做事很難決定,時間長了出現焦慮情緒,甚至強迫癥狀。
對此,父母一定都要承擔教育孩子的責任,對孩子的表揚與批評要有一貫性,不能自相矛盾,而且別遷移家庭的矛盾、摩擦、紛爭到孩子身上去,對孩子的教育態度保持一致,并制定統一目標和制度。
針對這樣的家庭,父母首先停止溺愛,建立正常的家庭規則;在人際交往方面教導、鼓勵孩子用平和心態去對待;在家庭里分清家庭里是非對錯,不要盲目順從孩子的行為。
看了以上內容,相信大家對于親子關系的了解又多了一些。家長在孩子心目中是不可替代的存在,孩子敬父母、親父母,如果父母沒有把握好的自己的位置和心態,對于孩子過度干涉或者過度溺愛,對于孩子未來的影響將是不可小覷的,因此家長要學會放手,學會讓孩子自己選擇和成長。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相關閱讀:親子關系的危險期是青春叛逆期
下一篇:這樣的媽媽最讓孩子討厭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家長對孩子的教育中做錯了什么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