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同性戀現在已經越來越多,也普遍能被大家認可和接受,同性戀者都是心理不健康者嗎?從心理學角度應該怎么看待呢?關于同性戀 心理學家有哪些看法?
精神分析學的創始人弗洛伊德本人對同性戀非常寬容,雖然他認為同性戀是一種"性的停滯發展",但并不認為同性戀性傾向是禁止一個人成為精神分析專家的理由。1921年,他寫信給一位同性戀者的母親說:"同性戀并不是什么優越,但也不是什么羞恥、惡性或退化。它不能被歸類為疾病。"
但美國早期的精神分析專家大多數在二戰前從歐洲大陸移民而來,他們對同性戀持著相當僵化的立場,堅持將它病理化。1956年,愛德蒙·伯格勒博士在一篇論文中走得更遠,他說:"不管他們的舉止是否得體,同性戀者都是不可能討人喜歡的。就象所有的受虐狂一樣,他們遇到強人時,會顯得很柔順,而對待弱者則蠻橫無理。"
直至1993年,學院中只有兩名公開的同性戀者接受職業訓練,保羅·林奇博士就是其中一名,他認為精神分析學界對同性戀的偏見并不是來自刻意的頑固,而是因為這項職業太自我封閉。"很多人一輩子都沒有接觸到一位同性戀朋友或相識者,一走出辦公室,他們就找不到人談談同性戀。"他說。
林奇認為自己剛加入學會的培訓時,周圍人的反應非常積極,他回憶道:"當時里面公開的同性戀者很少,所以我有些擔心,但他們似乎很需要對這方面有更多了解的人。"在第二年的培訓中,他發現所用教材中的文章大多是具有恐同主義傾向的文章,于是公開提出了質疑,結果學院馬上采取措施,修改了課程。"他們的確采取了努力,并向我表示感謝。"林奇說。
雖然對待同性戀的態度有了很大轉變,但很多精神分析專家用來診治病人的理論卻仍然很過時。經典的精神分析理論認為:性格的正常發展會使一個人被父母中異性的一方所吸引,并與父母中同性的那一方產生競爭,我們平時所說的戀母情結就是如此。同性戀是這個發展中的"脫軌"現象,也就是所說的"停滯發展"。雖然弗羅伊德聲稱同性戀的成因并不明確,但后來的理論家認為他源自為早期的心靈創傷或者父母的撫養不當。
理查德·弗里德曼博士曾于1990年發表了《男性同性戀:從當代精神分析角度來看》一書,由耶魯大學出版社出版。他在書中將精神分析理論和基因學以及神經學的研究成果結合起來。他指出,當代科學的研究結果表明,一個人的性欲望在5歲至10歲間產生,這比弗羅伊德提出的年齡要晚,而且這個欲望并不針對父母中的任何一方。"由此可見,男性同性戀并非什么停滯發展,他們根本不會被母親所吸引。"弗里德曼博士說。
伊賽博士也從精神分析的角度來寫男同性戀的發展,他認為那些拿傳統理論來試圖治療同性戀的專家所造成的傷害大于益處。"我給一些曾向傳統分析家求診的人做過咨詢,發現好多分析家仍然堅持異性戀理論。"
羅伯特·加拉澤-列維博士和伯特蘭·科勒博士是芝加哥的兩名精神分析專家,他們對有關同性戀的科學研究做了綜合的分析與評估,希望這些進展對精神分析領域也有所借鑒。他們的研究報告受到美國精神分析學會的贊助,并將于明年由芝加哥大學出版社出版。他們在研究報告中總結道:"同性戀不與任何精神疾病有任何關系……沒有任何證據表明,包括精神分析治療和基督教治療在內的任何治療能夠改變一個人的性傾向。"
但加拉澤-列維博士和科勒博士同時也指出,關于同性戀的生物性成因目前還沒有能夠給出強有力的證據,這方面還需要有更一致的理論解釋。"我們還沒有足夠的信息,"加拉澤-列維博士說,"我們也強調目前還未知的東西,同時也不必因此而感到驚慌。"
對于同性戀,我們不要戴著有色眼鏡去看待,應保持心理健康,給予同性戀者更多尊重和理解,家人更應用實際行動多些關愛,正確引導他們。
下一篇:如何正確認識和對待同性戀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關注中國同性戀人群生存現狀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