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一架黑色的鋼琴,貫穿著優美的音樂和幽默的武漢嗓音的歌聲……國內教育家、共青團中央首位“青少年網絡文明愛心大使”陶宏開教授丟棄枯燥的說教方式,而用彈琴、唱歌、講故事的特殊方式為患上網癮的孩子開“藥方”治病。近日,“快樂寒假、健康上網”未成年人網絡成長論壇在市青少宮會議室進行,不少為人父母者攜帶孩子很早就趕到那里,期待能在陶教授的話語里取得“真經”。
網癮不單是孩子的責任
論壇開始不久,陶宏開就為在場的200多名家長和孩子獻上了一首自創歌曲《回來吧,孩子》:“啊,大地撒滿銀光,母親走遍大街小巷,月亮啊,月亮,請你告訴我,我的孩子他在何處上網。啊!回來吧,孩子,可知道我的憂傷……”美妙的音樂觸動了在場觀眾心中最柔弱的部分。
音樂停止了,陶宏開神色凝重地拿起話筒,以真實的例子告訴大家網癮的危害。他說起一位76歲的老人,老人有4個女兒,去年大年三十的夜晚,大女兒及其丈夫騎著摩托車滿城尋找沒有歸家的兒子,結果因為心急遭遇車禍,夫妻雙亡,而他們的兒子早已搭乘火車到臨近的城市上網,只為了躲過父母關切的目光。
陶宏開認為,造成孩子迷戀網絡有3個原因:家庭教育不當、應試教育造成的傷害和社會不健康文化的影響。“我非常痛恨像《傳奇》一樣的網絡游戲,這是一個典型的不健康網絡游戲,它就像電子鴉片一樣,毒害了我們上千萬青少年。”于是,陶宏開提起那位兩、三年中相繼考進清華、北大,但又因沉迷游戲先后被開除出來的張飛。 “張飛的故事,足以說明這樣一個公式:網游—網癮—網毒—網禍。” 陶宏開談到,現在中國有千百萬網癮孩子,因網癮而走上犯罪道路的青少年大量出現,這足以證明這些不健康的網絡游戲誤導了中國網絡的發展方向。
改變孩子從改變自己開始
北京的小元從2歲開始就迷戀網絡游戲,最初只是貪玩的爸爸一邊抱著他一邊打游戲。看久了,小元也戀上了游戲。3年來,每當父母要送小元去上學,小元總是以哭要挾,“只玩5分鐘……”可5分鐘之后,小元又要玩10分鐘,想盡辦法賴在家里不愿上學。可此時的小元已經近視一千度以上了。
當陶宏開講述以上的案例后,現場的人頓時發出驚訝:“小孩2歲就玩游戲了。”陶宏開提到,很多家長不能與時俱進,對電腦一竅不通,最初見孩子會上網很高興;當孩子迷上游戲時又大驚失色,像是遇到洪水猛獸。他們在孩子面前說話自然缺乏權威性;又容易著急焦躁,說話沒分寸,沒理性,簡單粗暴地反對孩子上網,導致孩子反感,最終無法溝通。
“很多人說對孩子是恨鐵不成鋼,但鋼真的是‘恨’出來的嗎?” 陶宏開認為,當開導孩子沒什么成效時,千萬不要放棄,不要對孩子有絲毫怨恨,要始終保持陽光心態,保持愛心。對待上網成癮的孩子,不要貼標簽,不要鄙視,更不要縱容,要多一些忍耐,多一些理性。
“父母總是強調,孩子應該好好學習。但為人父母者學習了嗎?”陶宏開說,許多父母希望他能夠告訴他們戒除網癮的一、二、三個方法,但這是自欺欺人,因為上網成癮是一個過程,戒除網癮也是一個過程,要改變孩子先從改變自己開始。原則的事寸步不讓,小事上寬容理解,多和孩子像朋友一樣交流。
要學會如何與孩子對話
孩子該如何提高自制力?有家長提議,不買電腦,看他怎么上網。有家長干脆想出更絕的,把孩子鎖在房間里,不讓出來,或者干脆利用暑假,把孩子送去野外進行培訓。
“這些方法都不好。”陶宏開說,孩子染上網癮是在社會中形成的,父母期望以隔絕的方式讓他戒除,不僅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孩子上網的問題,還會讓孩子產生怨恨的心理。
到底如何戒除網癮?當孩子迷上網絡游戲時,家長首先要反思自己,是家長的教育先出了問題,然后才導致孩子出問題。有些家長往往在物質上對孩子有求必應,忽視了和孩子在精神、情感上的溝通,令孩子心靈空虛,加上學校的應試教育很枯燥,孩子在家里得不到溫情,在學校里得不到快樂,自然容易到游戲里尋找快樂。被過分溺愛的孩子,往往以自我為中心,不知道體諒父母,沒有責任感。缺乏責任感的孩子也不知道為自己負責,往往容易迷上游戲。
陶宏開向家長支招,做父母的,一定要學會在孩子面前叫苦,多給孩子講自己的辛苦和不易,孩子才知道疼父母。做家長的要學會自愛,要學會做既親切又受孩子尊重的父母。“一定要注意選擇教育孩子的時機、角度、語氣、表情。其實天下的道理說到底都很簡單,但如何讓孩子心服口服地接受,還得細心地學習、摸索。”
下一篇:網絡女孩聊天心態分析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網絡成癮”也有被“逼”的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