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從丹麥傳來了壞消息,昨天該國政府所披露的官方研究顯示兩歲左右的兒童正在受到性別變異化學物的威脅。這些化學物眼花繚亂,充斥于日常用品中:如防水衣物、膠靴、食物、尿布、防曬用品及保濕霜。
這份由丹麥環境保護機構發布的報告長達326頁,是對這日趨被重視的話題的最新關注。當前的處境是:到處存在的化學污染物減少著精子數量,使發達國家的男童們逐漸女性化。而反污染措施及規章則鞭長莫及,束手無策。
年輕男性的精子數量驟減,他們的生育力遠不及他們的父輩。繁衍量僅是倉鼠的三分之一。
“男孩消失”之謎逐漸被歸咎于性別變異化學物,它使本應是男孩的嬰兒出生時成了女孩。
丹麥政府著手研究一個兩歲兒童在一日內會接觸多少性別變異化學物的污染。它推測兒童可能處在某些高劑量暴露物的“風險臨界點”上,比如膠塞,并從食物到防曬品等多種來源中吸收性別變異化學物,導致危害的發生。
該調查建立在先前的研究結果上,據研究表明,比起他們的父母輩及祖父母輩,英國兒童血液中的性別變異化學物濃度更高。 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the World Wildlife Fund)負責先前的研究,并警告稱性別變異化學物遍布世界,以致“個人很難使自身及家人避免這些污染。” 這些污染物中比較有名的有二噁英、聚氯乙烯(PVC)、阻燃劑、鄰苯二甲酸鹽(主要用于軟化塑料)和當前被大規模禁止的聚氯聯苯(PVCs),曾有150萬噸聚氯聯苯被廣泛用于無計其數的產品,從油漆涂料到電子設備。
像丹麥這項調查中的年輕男孩們,他們的精子數量也許會越來越少,并會日益女性化。鹿特丹伊拉茲馬斯大學(Erasmus University) 的研究顯示,若母親曾長時間接觸聚氯聯苯或二噁英,她們的兒子更有可能會與洋娃娃嬉戲、擺弄茶具,打扮的像個女孩子。
子宮中的嬰兒最為脆弱。一項針對英國母親臍帶的調查顯示,每一個人的臍帶都含有危險化學物質。紐約羅徹斯特大學(the University of Rochester)的科學家們發現,若母親長時間接觸鄰苯二甲酸鹽,她們所生的男孩陰莖短小,其他生殖特征亦趨于女性化。
這一污染同時解釋了嬰兒性別變異之謎。因為考慮到自然規律,即男性更易在打獵或爭斗中死亡,所以通常狀態下,男女的出生比率是106:100。但目前女性人口正在增加,僅在日本和美國,本應是男孩的25萬嬰兒成了女孩。在英國,每年則有幾千嬰兒發生這種性別變異。
住在休倫湖東角祖居地的一個加拿大印第安族群,被一處世界上最大的化工廠集聚區所包圍。在這里,女孩的出生率是男孩的兩倍。同樣情況也發生在意大利的塞維索(Seveso),在上世紀70年代,這里發生了臭名昭著的二噁英污染事件。俄羅斯的殺蟲劑工人亦是如此。在以色列、臺灣、巴西、甚至北極,這樣的事情比比皆是。
然而,在最新的歐盟限制危險化學品名錄中,這些性別變異化學物卻大都被排除在外。對此英國應負有責任,當時正處在托尼·布萊爾的首相任期內,英國在 初次立法草案中限制這些內容的出現,后來甚至把已列入名錄的化學物刪除。密件顯示之所以如此是受到當時喬治·布什總統的施壓,布什宣稱美國出口業“會受到 影響”。
現在,丹麥政府正計劃進行游說,使歐盟的限制更為嚴格。其他研究亦指出,性別變異化學物協同作用的影響要比單個化學物污染嚴重的多。研究者希望歐盟規章中能反映上述現象。他們把兩歲兒童所接觸到的眾多污染源比作當代彈石器及弓箭,正如這些殺戮武器一樣,這些化學物是飛來橫禍。
(閆莉莉)
下一篇:七種女人結婚后最幸福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90后:犯罪群體更有特點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