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導語:其實小浩的頭痛“病”,并不是真正的生病,而是內心對父母關愛的需求。由于父母長期在外地工作,使得小浩缺少父母的關愛和安全感,當他發現自己“生病”時能獲得父母的心理關愛,就想到通過生病來表達訴求。
“我頭痛,很痛。”昨日上午,讀小學二年級的小浩在父母的陪同下,來到柳鐵中心醫院。醫生經檢查發現,他的頭部并無問題,那為何經常頭痛?
小浩告訴醫生,最近,他每天早上起床或晚上睡覺,頭都會痛。父母已經帶他去了幾家醫院,但均檢查不出任何問題。
心理醫生謝靜觀察發現,介紹自己的病情時,小浩似乎很興奮,而且眼睛不停地在父母身上來回轉動。“上學好玩嗎?”謝靜突然問。小浩回答:“一般。”“不好玩的地方在哪?”“不知道。”過了一會兒,謝靜再次問小浩同樣的問題,這次他回答:“上學很好玩。”
同一個問題,不同的答案,小浩的父母愣住了。小浩的父母都在外地工作,周末才能回家一次;平時,小浩跟外公外婆一起生活。有次周末回家,小浩生病了,父母很著急,便一起帶小浩去醫院。之后,每個周末父母回家,小浩都會生病,每次都由父母一起陪他去醫院。
通過心理訪談,謝靜分析,其實小浩的頭痛“病”,并不是真正的生病,而是內心對父母關愛的需求。由于父母長期在外地工作,使得小浩缺少父母的關愛和安全感,當他發現自己“生病”時能獲得父母的關愛,就想到通過生病來表達訴求。
謝靜認為,小浩發現“生病”可以獲得父母關愛時,就將“病情”保留下來,而他的父母也很配合地對他進行關懷,于是導致小浩“病情”延續,每次父母回家他都會生病。畢竟,小浩還只是一名低年級學生,這期間還需要父母陪伴成長,建議父母盡量抽時間陪在小孩身邊;如果實在沒有時間,也應通過多種形式給孩子支持,幫助他跟同學、小伙伴建立友好關系,并多跟學校聯系,及時了解孩子的問題,保證孩子能得到關愛。
(梁子豪)
下一篇:心理案例:我用智慧戰勝抑郁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心理“噩夢”喜歡糾纏誰?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