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2月26日,河北唐山師范學院音樂系的一名女生跳樓自殺。據報道,這位女生是河北石家莊人。這很容易讓人聯想到,這位女生的自殺,可能是此前一起自殺事件的連鎖反應。
這起自殺事件發生在石家莊學院,該校一名來自威縣農村的大三女生劉偉前不久自殺身亡,并留下了多達10萬字的日記。日記顯示,令劉偉自殺的直接原因是找不到工作。
劉偉自殺一事引起了廣泛關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就業促進司副司長王亞棟在接受中國政府網訪談時就此發出感慨,并稱將加強對高校畢業生就業的指導與服務。
王亞棟稱,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高校畢業生就業壓力加大,形勢嚴峻。
河北石家莊是我的家鄉,所以這兩起自殺事件尤其令我心痛。并且,我也來自農村,而我們村莊現在的大學生比我那時多了很多,但每年都有人找不到工作。
然而,找不到工作真的是劉偉自殺的主要原因嗎?
信念才是自殺的根本原因
劉偉為什么會自殺?
最顯而易見的原因是找不到工作。劉偉是一名大專生,大三畢業的時候,而她的日記中以下一些片斷顯示,找不到工作給她帶來了很大的困擾。
“如果我沒有上大學,可能會遺憾一輩子,而現在上了大學,快要畢業了也沒有得到自己想要的,更覺得遺憾。”
“逃避現實,是最無奈、最懦弱、最愚蠢的表現,而現在的我卻一味逃避。想輟學,可又一想,親人、鄰里會怎么看,堂堂正正一個大學生竟然連個工作都找不到,面子又往哪放……總想找個地縫鉆進去不出來了,總想一直睡著不要醒來,因為醒來就要面對現實。我該怎么辦?自己已無法主宰自己的人生。”
“不能再這樣折磨自己了,再這樣下去非得崩潰不可,總是胡思亂想,害怕找不到工作,心里總是一百個擔心,結果,恐怕什么也干不成,一無所用。”
“在別人看來,你們大學生都可以找到一份舒適的工作,有一個美好的未來,而真正做了大學生才知道遠非如此,工作是何其難找,未來又是何等渺茫。一切都是個未知數!”
報道稱,劉偉春節期間都沒回家,一直在忙著找工作,但沒有結果。并且,不僅是畢業后的正式工作難找,甚至假期找一個兼職都不容易。2008年暑假,劉偉想做兼職的話務員,去了發現有200人報名參加。
就業壓力大是一個很現實的因素,而且加上大學嚴重擴招和金融危機的爆發,令作為一名大專生的劉偉找工作的壓力比以前更大。
不過,這一切仍是誘因而已,而不是令劉偉自殺的決定性因素,決定性因素,在她的心里。
心理治療中有一個著名的ABC理論。A是Affair(事件),B是Belief(信念),C是Consequence(結果)。通常,我們會以為,是事件直接導致了我們一些行為或情緒,即認為是A直接導致了C的產生,但其實,是我們對事件的看法和信念導致了我們這些行為或情緒的產生,也即是B導致了C的發生。
在劉偉自殺一事中,C即自殺,而A則是就業壓力大,至于B則是她自己的內心。通過對她日記的分析,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出,是她內心的一些東西令她最終選擇了自殺。
我沒找到劉偉的整本日記,只是看到報道她自殺一事的媒體對她日記的摘錄,而這些摘錄可以看出以下幾個特點:
1.處處都是自我譴責和自我否認;
2.情緒非常低落;
3.什么事都提不起精神來;
4.非常在乎別人的看法;
……
這些特點顯示,她應該是有相當嚴重的抑郁。如果非要做一個診斷,她應該是患上了嚴重的抑郁癥。
自殺前的最后一篇日記中,她寫道:
“感覺好累,好累……每天都感覺不到生活的美好,看不到未來和希望……總是沒有信心,沒有目標,過一天算一天,不知道前方的路如何,就這樣消極地度日……再這樣下去,不知道將是什么樣的惡果。”
她的心聲:我是一個奴隸
去年國慶節期間,她做兼職,卻連最簡單的事情都做不了。對此,她寫道:“本想利用十一期間搞促銷,今天去商場學習,看似低級簡單的活兒對我來說卻是那么難,我連洗衣機的功能和型號都記不住,大腦完全遲鈍了,連最起碼的與人打交道都不會。”
前一篇日記中的“很累很累”在她日記的其他地方也出現過,而“大腦完全遲鈍了”以及什么都記不住,這都可能是抑郁癥的表現。
對于比較嚴重的抑郁癥患者,藥物治療可以及時改變他們的負性情緒,并適當改變他們看待事物的消極取向,但至少同樣重要的是,去認識ABC中的B,也即抑郁癥患者消極的內心世界。
劉偉為何會抑郁呢?她的日記給出了答案。在自殺前最后一篇日記中,她寫道:“要畢業了,我卻不知道如何主宰自己的人生,自己成不了自己的主人,而是奴隸……”
“每天都在做一些心不甘情不愿而又不得不做的事,總想著逃避,卻又不敢逃避,硬著頭皮去做,總是很痛苦,無助,都大三了,眼看就步入社會卻變成了這樣,實在是可悲啊!花著錢浪費著青春……可悲啊!”
另外一篇日記也有類似的表達:“一個人最大的痛苦莫過于,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如今我的大腦好像失控了似的,每天過著不情愿的生活,一看到課本就頭疼,想著掙錢之類的,而且壓力特大……”
這兩段文字綜合到一起,可以看到劉偉最核心的一個矛盾:做自己,還是做別人。這個矛盾的意思是,學習和找工作這些看起來正確的事情,并不是劉偉心甘情愿要做的事,而是她迫于壓力不得不做的事。她做這些事,是在執行別人的意志,而非她自己的意志。
那么,她自己的意志是什么呢?這在她所有的日記中,只有一絲很微弱的表達“每天壓抑著自己,想要出去瘋,出去喊,可又不知道該向哪……”
做自己這種內在的動力太微弱了,甚至微弱到連自己都找不到,都感覺不到這種內在的動力,我想,這就是劉偉抑郁的含義了。
其實,太多孩子的自殺首先是“精神上被殺死”。先是父母,然后是學校,隨后是整個社會體系,不斷將自己的意志強加在孩子頭上,而給孩子們留下的自由空間越來越少,他們的意志得以施展的空間越來越少,這就是“精神上被殺死”。
當“精神上被殺死”后,一個人就會覺得,他的動力消失了,他對一切失去了興趣。雖然他意識上知道,必須學習,必須工作,這樣才能在這個社會上生存下去,才算是一個正常的人。但是,他感覺自己就像一個發動機熄了火的汽車,已很難啟動了。
伴隨著動力感消失的,是虛無感,是無意義感,會覺得做什么都沒意思,而且會有不存在感。看起來,自己是活著的,但自己都感覺不到那種踏實的存在感了。
這個時候,如果外部世界再多一些壓力,這個人就會走向自殺。但自殺只是這樣一個過程的最后結果,而這個過程,已經進行很久了。
如果明白了這一切,就會明白劉偉的感嘆“一個人最大的痛苦莫過于,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
人的自由意志無比重要。同樣一件事,如果是我選擇的,那么會動力十足,但假若是別人強加給我的,那么就會是一種壓力。用劉偉的話說,前一種做法是“自己做自己的主人”,而后一種做法是“做奴隸”。試問,現在有多少孩子能在學習上“自己做自己的主人”呢?
一切動力源自內部
從表面上,導致我們做事的動力分兩種:從內而生的動力,外部傳來的壓力。但實際上,真正驅動我們做事的動力只有一種——從內而生的動力。之所以外部的壓力看上去有效,是因為外部的壓力會獲得我們內在的認可。
譬如,父母給我們壓力,我們看似是在父母的壓力下去做事了,但其實,真正內在的動力是愛與恐懼。我們愛父母,不想讓他們失望,所以他們施加壓力會成功。我們恐懼父母不愛我們,所以一樣會在他們的壓力下去做事。
這個道理可以引申到很多地方。現在,中小學生甚至幼兒園的孩子,都比大人們累多了。
這種變態的局面,是我們整個民族目前面臨的最巨大也最可怕的問題之一。假若這個局面不能得到改變,我可以斷言,未來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長時間,孩子們自殺的頻率會越來越高,這可能將是“精神上被殺死的一代”。
(林翠坤)
精彩推薦 權威調查:5%畢業生想過自殺 強檔測試:你最迷戀哪種女人? 心理學家為你解析十大夢中“鬼” 最實用:從睡相看能看出人的潛意識 揭謊!娛樂圈大牌明星都是說謊精 職場攻略:怎樣從小動作看穿上司心思 他不行是你錯?男人下半身壓力源于女人 暴強!如今的大學生為減壓去裸奔下一篇:都市號哭族 因“壓”而生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困擾80后的十個煩惱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