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內向的人對強烈刺激反應比較激烈,所以他們受不了喧囂的人群,受不了煽情的演講。這些會令外向者興奮的情形,是內向者懼怕的,但在刺激的同時,這類場景往往也蘊含著問題。不過內向的人往往想的全面而周到。這也說明了內向的人蘊含的強大力量。
人們常常認為內向的人很害羞,不過內向與害羞并不能完全畫上等號,盡管兩者之間確有重合的部分。害羞是一種焦慮的情緒,帶有行為上的抑制性。害羞的人往往害怕社會對他們做出負面判斷,因而會盡量避免社交場景,盡管有時候他們也想加入其中。內向的人也會躲避社交場景,但躲起來的理由則是——他們更想一個人呆著。
內向的人在社會中并不少見,然而要準確地理解“內向”這個標簽究竟意味著什么,還得花一番工夫。
一則統計數據顯示,約有30%的人天性內向。而這些內向者在謹慎、膽小的外表下,所蘊含著的強大力量。
內向不等于羞怯
據《時代周刊》報道,人們常常認為內向的人很害羞,不過內向與害羞并不能完全畫上等號,盡管兩者之間確有重合的部分。害羞是一種焦慮的情緒,帶有行為上的抑制性。害羞的人往往害怕社會對他們做出負面判斷,因而會盡量避免社交活動,盡管有時候他們也想加入其中。內向的人也會躲避社交活動,但躲起來的理由則是——他們更想一個人呆著。
“社交對內向的人來說并不是多么傷腦筋,內向者只是覺得少參與為妙。”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的兒童情感研究室主任路易斯·施密特說。在社交活動中,外向者靠混跡在人群中獲取能量,內向者反而會覺得累人。美國前總統比爾·克林頓就是一個典型的外向者,他在繁忙的工作中汲取了成倍的正面能量。
當今世界,似乎更有利外向者生存。層出不窮的研究指出,社交已同低膽固醇、定期鍛煉一樣,成了擁有良好體魄的先決條件。極其害羞和內向的人更易被艾滋等疾病壓垮,而且比起外向的人,他們在疾病面前也更易沮喪。在求學時也同樣如此,表現積極的孩子能引起老師更多的關注,而安靜的孩子則呆在教室的角落中任由忽視。
“傳統文化期待我們成為外向的、好交際的人。”美國西北大學英語專家,《羞怯:正常行為是如何成為疾病的》的作者克里斯多夫·蘭伊說,“這是一種約定俗成的期待,那些內向的人在這種期待面前反而成了有問題的人。”《安靜:內向者在聒噪世界中的力量》的作者蘇珊·凱恩則指出:“我們生來是外向還是內向,如同性別一樣,都是我們的身份特征。社會對內向者的偏見,導致能力、才智的浪費。”
社會上的這類潛規則恰恰低估了內向者的優勢。比如在工作中,人際關系和人際社會是一體的。內向者很快就利用電話將所有的朋友納入人際網絡中,而這種交友方式又常常是深入、有益的。比起外向者來,內向的人顯得更仔細,這就意味著,他們對待問題深思熟慮,自然能做出更為明智的選擇。此外,內向者更擅長傾聽——畢竟當你不是那個滔滔不絕的談話者時,就更容易做到聆聽。這一特點代表著,內向者常能當好領導的角色。當安靜地坐著并集中精神時,內向者能在長時間的獨處中發揮他們的特長。
值得指出的是,人的性格并不只有內向和外向這兩面。有一類人被稱為“中間性格者”,處于在兩種性格的中間地帶。
內向是天生的
偽裝是內向者在面對世俗偏見時常用的手段,很多人從小就掌握了這種技能。科學家發現,人們會變得內向還是外向,完全是天性使然。早在母親的子宮中,嬰兒就會因為潛移默化的影響,漸漸形成性格上的傾向性。
哈佛大學發展心理學專家杰羅姆·凱根曾就此發起過一項先鋒性質的實驗。1989年,凱根及其團隊對500名4個月大的嬰兒進行研究。他們把這些嬰兒放置在帶有不同刺激的實驗房內,這些房間布滿了氣球、彩色的運動物體,以及蘸過酒精的棉簽。其中約有20%的嬰兒對這些刺激反應強烈,他們會一邊大哭一邊揮舞著小手臂;40%的嬰兒相對安靜些;其余40%的嬰兒則處在平靜、哭鬧這兩個極端的中間。
根據凱根的推測,那些對外界刺激有明顯反應的嬰兒——也就是那組被稱為“高敏感”的嬰兒,在青少年時期會成為內向的孩子,而“低敏感”的嬰兒可能會變成外向的人。當實驗對象長大后,凱根的推測得到了證實。
在美國馬薩諸塞州總醫院醫生卡爾·施瓦茲看來,人們這種天生的性格傾向盡管不是決定性的,但的確有跡可循。“在嬰兒時期對刺激表現得十分敏感的寶寶,或許將來成不了一名證券經紀人或者另一個比爾·克林頓。”
心理學家伊萊恩·阿隆曾在《高度敏感的人》一書中,為我們揭露了性格背后的深層原因。這本1997年出版的書中提到,內向的人對刺激的抵抗性偏低,在一屋子的氣球面前,他們很快便學會用抑制性的行為來保存有限的能量。對內向者而言,“地獄”并非是要面對人群,但人群的確是一種刺激。一場雞尾酒會、一次集體研討,就會讓他們的神經飽受折磨,而外向者卻對這類刺激樂此不疲。
別逼孩子變得外向
謹慎、壓抑,甚至害怕,對受到過度刺激的人來說是更為健康和自然的反應,然而這并不是父母想在孩子身上看到的性格特點,因為我們生活的這個社會,是一個高度偏好膽大、進取的社會。我們常常會看到,內向孩子的父母,特別愛逼迫自己的孩子變得活潑一些。但必須指出,這是一種錯誤的做法。
事情的真相是,內向者對于外界環境表現得更加敏感,他們知道自己無法滿足周圍人的期待,而且會把別人的評價牢記在心。幾乎每一個內向的成年人,都能回憶起孩提時因為顯得過于安靜而被批評的場景。在任何時候,一個內向的孩子在老師給學生打分時,也必然處于劣勢。父母想要幫助自己的孩子更好地融入社會,這并沒有錯,但如果這種舉動超出了“幫助”的范疇,就會衍生出許多問題。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心理學家杰·貝爾斯基認為,這種打擊會毀了一個孩子,“問題的關鍵在于多加鼓勵。”
這并不意味著內向者就沒有長處,其實他們的優勢體現在很多方面。雖然讓外向者興奮的情形是內向者懼怕的,但在刺激的同時,這類場景往往也蘊含著危險。“外向者更追求結果本身,然而興奮感會讓他們淡忘周圍的警告,內向者反而會比較周到。”凱恩說。
善于躲避風險并不是內向者唯一的優勢。美國佛羅里達州立大學心理學家K.安德斯·埃里克森相信,想要掌握一門出色的技藝時,在沒有同伴的前提下,進行有意識的單獨練習是成功的關鍵,這在體育運動、樂器演奏等領域都能成立。在一項研究中,埃里克森讓德國柏林音樂學院小提琴專業的學生按照未來的職業意向分成三組,參考標準是他們想要成為職業演奏者的強烈程度。研究人員讓這些學生保持寫日記的習慣,隨后發現三組學生每周都需要花費50個小時進行演奏訓練,但其中表演水平更高的兩組學生,平時更喜歡獨自一人練習小提琴。
目前日益嚴重的一個問題是,善于在沉思和獨處中工作學習的人正急劇減少。很多內向的人更喜歡電子郵件、手機這類媒介,因為它們能帶來一種緩沖,而這種緩沖是在面對面的交流中難以實現的。在美國,70%的上班族在開放式的辦公室中度過忙碌的一天,他們鮮有甚至完全沒有與同事隔離開的私人空間。
數據顯示,1970年起美國雇員在工作時的人均面積大幅度降低,從46平方米/人降低至19平方米/人。在講求“合作”的名義下,私人空間被犧牲了,而偏重團隊合作的副作用則是,創造性的消亡殆盡。
內向不是羞怯,也不拒絕和人接觸,但他們需要一定的空間和時間來進行公共的事。對于擅于思考和獨處,他們更適合獨自的空間,所以在現在的社會,大家要了解性格內向的人的強大力量。并尊重他們的性格。
下一篇:鄭州某大學餐廳基情四射學生說這只是家常便飯而已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開飛機跑神的人更有創造力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