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一位網友在我博客上留言說:施恨者永遠比被恨者痛苦。這句話用來理解偏執型人格非常確切。偏執型的人可以肆無忌憚地仇恨別人,甚至是跟自己沒有關系的人,因為他們內在心理的痛苦太巨大了。創傷形成越早,痛苦就越大,偏執型人格障礙的創傷就形成在生命早期。
偏執人格源于媽媽對嬰兒的還擊
1至6個月的嬰兒會使用“偏執分裂”的防御機制保護自己,簡單地說,就是把媽媽分裂成兩個人:媽媽溫柔呵護、及時哺乳的時候,那是一個“天使媽媽”;當媽媽冷漠甚至攻擊自己時,那是“魔鬼媽媽”。嬰兒每次只能感受到一種媽媽,兩者不能同時存在,此謂偏執。
當嬰兒認為媽媽是魔鬼的時候,會拼盡全力攻擊媽媽,想把媽媽撕碎。如果這時媽媽給予溫柔的懷抱,嬰兒發現充滿攻擊性的自己也會得到愛,巨大焦慮就得到化解,內心就會變得寬容友善。這種愛幫助嬰兒度過偏執分裂期,進入抑郁期。抑郁期是一種和解,嬰兒逐漸明白媽媽既不是完美的天使,也不是邪惡的魔鬼,她只是一個人,也會疼,也會受傷,從而為先前歇斯底里的攻擊行為感到內疚,有些抑郁。順利成長到抑郁期的孩子不再使用或很少使用偏執分裂的手段,具有了基本的寬容,為后面的自我意識形成打下基礎。
如果媽媽自身很脆弱和焦慮,對嬰兒的攻擊感到憤怒,冷漠甚至還擊嬰兒,這時候嬰兒的焦慮不僅沒有得到化解,反而加大,那種痛苦很難用語言形容,甚至產生殺死自己的強烈渴望。不到半歲的嬰兒即使拼盡全力來攻擊,成人也比較容易接受,但隨著孩子長大,殺傷力越來越大,父母和周圍的人會越來越難以忍受,這更加固化了孩子“沒有人會愛我,別人都是邪惡的”的信念。
攻擊行為的背后,是對愛的強烈渴望,渴望出現一個能夠寬容所有攻擊、無條件地愛自己的人,把自己從無盡的痛苦中拯救出來。可悲的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出現這樣一個“上帝”的可能性越來越小。成年人的殺傷力何止嬰兒的千百倍,當一個成年人全身心地攻擊其實想伸出友善之手的人時,很少有人可以真的承受。
“你要為我的痛苦負責!”
如果理解了“任何行為背后都是對愛的渴望”,就理解了為何偏執者經常攻擊其實并沒有加害過自己、甚至見都沒見過的人。當偏執者嗅到某人身上有些自己渴望的寬容慈悲或者其他美好的品質,就把他神化。神既不需要錢,也不需要愛,神不會受傷,神永遠完美。如果能夠穩定地保持對神的美好信仰,也是一種安慰。但殘酷的是,對于嚴重的偏執型人格,神的存在也許只要0.1秒就崩塌成魔鬼,原因可能是神的某句話不像自己所想,某個眼神不如自己所愿,甚至是發現這個神也喜歡賺錢,也具有物質需求,也需要愛情,還會大便……
在攻擊的初期,偏執者經常說:我這樣做是為了他好啊,讓他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及時改正!當偏執者發現這個人并不愿意改正成自己要求的樣子,攻擊和憤怒就會升級——“你是不值得信任的騙子,人人得而誅之!”按照一般人的邏輯,如果覺得某人不值得信任,遠離他就好了;偏執者的邏輯卻是:他要為我的痛苦負責。比如《蝙蝠俠:暗夜騎士》里,小丑說:“我覺得自己就像一條狗,不停地追著一輛車,真不知道追上了該怎么辦。”他一次次制造更大的災難來攻擊蝙蝠俠,但蝙蝠俠不是小丑的神。
偏執者的仇恨和普通的國恨家仇很不一樣。典型的美國西部片里,誰霸占我的土地,欺辱我的女人,我追到天涯海角也要血債血償,這種單純的血性讓人欣賞。而偏執者的內心仍是嬰兒時期留下的聲音:“為什么我這樣攻擊你,你還不主動寬容我擁抱我,還不滿足我的所有需要?你這個惡魔!”
真實案例 2002年3月26日,留美女博士趙慶香和老公回鄉探親,結果雙雙被農民父親趙玉令砍死,原因是夫婦倆無力給家里買第三套房。父親在法庭上表示不后悔,死也怨恨這個女兒。他堅定認為女兒就是要無條件滿足自己的一切需要的神,否則就該去死。
救贖之路:
向內看自己的內心
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受的一切苦不是上天的懲罰,而是我們需要完成的功課。偏執是非常強大的能量,向外,它能夠毀滅所有人際關系;向內,它能化作頑強的生命力和智慧。往自己的內心看的時候,會看到自己受迫害、被拋棄等畫面,越想越真實,越想越憤怒,然后終于明白:我們為自己編織仇恨,制造地獄,卻說地獄是別人造成的。
前幾天,因為一件很小的事情不如所愿,我陷入驚恐之中。我兩天沒有說話,因為知道自己一說話就忍不住帶出怨恨。我只向自己的內心看,逐漸看到小時候的一個情結開始松動融化。當我再睜開眼,看到的是別人友善的目光,真切的關心,每個人的品質在閃閃發光。
>>> 更多精彩盡在39心理頻道
(張華仙)
下一篇:探秘世人心理 愛情真有“靈魂伴侶”?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心理困惑:迷上虛擬社交怎么辦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