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古話說:“不做虧心事,不怕鬼敲門”。然而,不“做賊”的人有時也會心虛。
辦公室有人丟手機了,這本來不關老鄭的事,但在同事對此事議論紛紛時,他感覺大家是在議論自己,心里就像真的偷過手機一樣忐忑不安,面紅耳赤不說,大熱天里還出了一手的冷汗。這樣的表現自然被敏感的同事察覺,開始把懷疑重點轉移到他身上。這樣一來,老鄭更是張口結舌,想一死洗清白的心都有了。
雖說像老鄭這樣極度惶恐的情況并不多見,但是在類似的情境下,人們心中的不安和心虛卻或多或少都有一點。其中的原因可以通過一個經典的心理學實驗來解釋。在1991年中國留學生盧剛校園槍擊事件發生后,有項跨文化心理學研究比較了中國人和美國人對此的評價。結果發現:中國人偏好將結果歸因于環境,多強調當事人面臨學業、生活壓力而又孤獨無依,最終情緒崩潰而殺人;而美國人則偏好將事情歸因于個人,強調當事人性格嚴重缺陷,殺人是必然結果。
這揭示出了一個普遍規律:大多數中國人對自己的評價也都遵照外界的評價標準,久而久之,甚至將外在標準內化為了自己的標準。這樣,在受到、或者僅只是遭到他人的懷疑或批評時,盡管很不公平,我們卻也可能會習慣性地、不由自主地認同別人的懷疑、批評。所以,明明心中無鬼,卻也難以做到心中坦然。
那么,我們應該怎么面對這類問題呢?首先, 《君子行》說:“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盡量避開可能引起嫌疑的情境最明智。其次,過分依賴和順從環境,會導致我們在社會交往中毫無立場、缺少主見,嚴重的甚至可能產生社會交往障礙。因此,雖然要順應本國的社會文化,但也不妨學一學西方人,勇敢地堅持自己信奉的準則、維護自己的尊嚴。
(張一鳴)
下一篇:揭密:筆仙其實是一種心理暗示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過度完美主義讓人焦慮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