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喜歡狗的人,在心理上更青睞雄性,而養貓者恰恰相反。”華東師范大學心理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上海市心理衛生學會心理咨詢專業委員會主任徐光興指出,從進化心理學的角度來講,人對狗的依賴,與人類內心潛在的泛性愛意識有關。這種泛性愛的概念,并不是人們通常理解的性生理的狹義概念,而是一種與性心理有關,包含語言、精神、生理及行為等諸多層面的廣泛概念。
“一些人一提到性愛,就想到性交配的層面,這實際上是十分狹隘的。人與寵物間的泛性愛,也并不是指網絡上流傳的‘人獸交配’一類的段子。人在與狗接觸時,產生精神上的愉悅,甚至生活上將狗視為伴侶,產生心理上的依戀。”
“說到人與狗的泛性愛,我們可以將之具象化,比如一些家庭中,女主人愛狗成癖,甚至晚上抱著狗睡覺,將老公趕下床,這就是性愛轉移的一種體現。因為狗的出現,轉移了夫妻間一部分本該給予對方的感情。”徐光興戲言,在這樣的情況下,狗就充當了一個第三者的角色,但這樣的角色一般情況下非但不會影響夫妻間的感情,反倒可以有利于家庭穩定。因為狗充當了承擔感情轉移的載體,人便更不容易將對配偶的感情轉移到其他人身上。
采訪中,徐光興再三強調,所謂的泛性愛很多時候并不伴有性行為、或性幻想,而僅僅是一種可以轉移或轉化人的欲望的途徑。“泛性愛是人的一種正常心理,不能與‘人獸交配’等極端變態案例混為一談。在美國、日本等國家,一些社會組織開發出的‘狗醫生’動物治療項目,通過選拔性格溫順的犬類,讓它們作為動物代表,去醫院慰問病人,去老人院看望老者,去特殊學校跟孩子們玩耍,從而減輕人精神和心理上存在的壓力,都是一種利用人對寵物的泛性愛心理,從而達到治愈人們心理創傷,撫慰人心的心理學療法。”
在泛性愛的大背景下,人類滋生出了多種多樣的養犬心理。一些在感情上受到創傷的人,也會因為狗的忠誠,而選擇將信任與情感寄托在狗的身上。
而說到大多數養犬人的心理需求,則與人內心深處對施愛與被愛的渴求有關。
徐光興舉例指出,一些空巢老人,往往通過養狗的方式,轉移自己對子女的思念,這正是一種施愛的體現,也是人們常說的移情。因為子女不在身邊,他們的愛找不到依托,于是就要找一個類似于子女的伴侶型動物來愛。而說到對被愛的渴求,一些在城市里獨自生活的青年單身人士選擇養狗,在此過程中,感到自己被需要,在回家時,覺得狗在為自己守候,這正體現了人類渴望被掛念、被在乎的心理。
另外,現代社會生產關系的變革,導致社會出現變動,一些人因無法承受這當中所帶來的誠信缺失,害怕受到欺騙,從而減少人際交往,而更專注于和伴侶寵物進行感情溝通,這也是當今社會背景下,很多人選擇養狗的原因之一。
說到當下最熱門的寵物消費,在分析這部分消費者心理時,一些人提出不解:對于狗來說,可能只有吃到嘴里的東西才是最實惠的,為何要從自己的角度出發,為寵物做美容、買裝飾品?其實對于養犬者,除了食物之外,其他的寵物消費,更多滿足的是自己的內心需求,而非寵物的需求。
針對這樣的疑問,徐光興則指出:這與人們希望自己的伴侶更加漂亮的心理相同,自己的寵物因為漂亮而受到外人的稱贊,也可以滿足人們的虛榮心。正如我們會為自己愛的人挑選衣服一樣,在打扮自己的寵物狗時,人的內心也會產生一種成就感。
下一篇:嘈雜時大家突然都沉默了為什么?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以貌取人:長得越好看智商越高?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