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有其父必有其子”的道理不僅表現在先天的遺傳因素方面,而且同樣適用于后天的成長環境和過程。有關專家10日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父母的養育態度和教育方式影響孩子的人格形成,這是被心理學實驗室研究證明的事實。
“孩子人格的形成是先天的遺傳因素和后天的環境、教育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北京回龍觀醫院心理科主任醫師劉華清說,健康的兒童人格應能比較客觀地認識自我和外部世界,對所承擔的學習和其他活動有勝任感,對父母、朋友有顯示愛的能力,有安全感,有能力管理自己的生活等。
據介紹,父母不同的養育態度和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決定孩子的人格形成。如,支配型的父母,孩子的人格多為消極的、缺乏自主性、依賴的、順從的。干涉型的父母,孩子容易神經質、被動、幼稚,甚至有癔病性人格。在心理學上,癔病型人格也稱歇斯底里型人格,其主要表現是情緒不穩定、易激動、哭笑無常等。嬌寵型的父母,孩子易任性、放肆、幼稚、神經質,但也有溫和的人格。拒絕型的父母,孩子有自我顯示、冷漠、暴亂的特點。不關心的父母,孩子會有攻擊的、情緒不穩定的、冷酷的、自立的人格。專橫型的父母,孩子容易有反抗的、情緒不穩定的、依賴的、服從的人格。民主型的父母,孩子多有合作的、獨立的、坦率的、社交的人格等。
劉華清說,所謂民主型的父母指的是父母不打罵、不指責孩子,尊重、關愛孩子,能與孩子平等地商量、溝通。
2010年10月10日是第19個“世界精神衛生日”,衛生部在北京舉行以“溝通理解關愛,心理和諧健康”為主題的宣傳活動。
衛生部副部長陳嘯宏指出,精神衛生工作不僅要防治好各類精神疾病,還要做好心理衛生工作,預防和減少心理衛生問題和行為問題。他說,今年我國精神衛生宣傳的重點是圍繞兒童青少年、職工等主要人群,強調溝通、理解、關愛在促進心理健康、社會和諧中的作用。
(張華仙)
下一篇:窺探自殺者性格和心理狀態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不帥,男人最在意秘密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