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中國人愛吃,這是常識。
且不論春節前那一日一日從不重疊的菜譜,也不論端午的粽子中秋的元宵,只看中國人把所有的洋節都挪來做食品節,也能發現“食補”在中國文化里所處的地位。
感恩節本是為了感謝上天賜予食物,可挪過來以后大多數人卻是沖著能大吃一頓火雞去的;情人節的浪漫,最終凝結為巧克力和燭光晚餐……更不用提那些本土的節日:立春的春卷春餅、入伏的餃子、立秋的“貼秋膘”……似乎大家借著種種借口大吃特吃。
中國人真的這么喜歡吃東西嗎?一群研究臨床醫學的學者說:不。中國人只是習慣把心理問題“身體化”,所以才培養出了如此獨特的飲食文化。
在中國社會里,人際關系的結構相當緊密,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位置,需要扮演一定的角色和行為。因此,當個人發生心理沖突、內在焦慮,以及人際適應癥等各種心理問題時,都很容易威脅到強調“保持團體和諧”的文化法則。因此,公開表達或者討論心理問題,在歷史上就被視為破壞性、懲罰性的行為,可能為自己或家人帶來恥辱。
或許這就是為什么中國人總是抱有一種“多多少少有點兒病,只要這病不要命”想法的原因吧。既然心理疾病屬于犯忌諱的事,那么除非它嚴重到精神崩潰(甚至有些地方對于精神崩潰也當做羞恥之事),否則人們寧可以“身體不適”的名義來代替輕微的心理失調。而這,就是“心理問題身體化”。
“身體化”的一般表現為失眠、沒胃口、肌肉酸痛、視力或聽力減退、月經不調、哮喘、易疲勞或偏頭痛等等。這些算不上“大病”的小毛病,常常也沒有什么具體的生理原因,但確實很困擾人。在中國文化里,它們常常被算為“虛”或“虧”,需要進補調養。而進補,最常見的自然就是食補,通過食物來補充元氣,化解自身壓力。
食補效果的內在心理原因 在這種心理的支配下,人們自然“食不厭精,膾不厭細”,什么稀罕吃什么也不足為奇。不過說來也奇怪,盡管并不對癥,可“食補”卻仍然有它的心理效果。很多人在這樣“進補調養”之后,那些小毛病卻全都不藥而愈。越是補得好、補得稀奇的,病癥的好轉速度就越快,這又是為什么呢?
其實在這個問題上,“食補”已經成為了一種民族性的文化烙印。經過幾千年來的歷史演變,它已經被賦予了“安慰劑”的意義。進補,變成了一種“個別的心理輔導”,透過令人信服的技巧與原料(體現為種種美食),來對心理問題進行疏導。那些將心理問題“身體化”的人,信服食補的效力,自然接受其中的暗示和開導,從而使心理問題得到化解。
“身體化”的現象,其實表明了中國人處理焦慮性心理困擾的方式。食補并非真的可以治病,也并沒有確切的生理基礎。當困擾人的情緒得到解決時,那些小毛病自然就不翼而飛了。
不止飲食如此,在生活中還有很多這樣的例子。人們常常因為某些情緒得不到解決,從而就把它轉化為身體原因,再通過某種已知的解決身體不適的方法來進行疏導。這樣雖然并不是對癥下藥,但是通過“安慰劑”的作用,卻能夠使自身焦慮減輕,從而讓心理走上正軌。
安慰劑并不是什么壞東西,相反,它其實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提高人的自信心。而由于它起效的過程其實是人體自愈的表現,所以相對其他的心理疏導來說,其效果更顯著平穩。
歐立停適應癥:
用于成人及6至17歲兒童有或無先兆的偏頭痛發作的急性冶療。不適用于預防偏頭痛,不適用于半身不遂或基底部偏頭痛患者。[詳細]
零售價:¥82元/盒
網上藥店:健客大藥房CFDA
下一篇:下面這些事 你有同感嗎?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這些窮心態讓你一直窮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